11月28日,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为“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重视节约粮食。春秋时期,古人即在《左传·庄公》中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观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邀请您从古代的诗词书画作品中,看看古人应对“舌尖上的浪费”的良方。
在劳动场景中,传递节粮风尚
说起节约粮食的古诗词,就不得不提唐朝宰相李绅所作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田里劳作的辛苦景象,也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节约粮食的最初印象。
除了诗词,古代的画作中也有不少对于劳作景象的描绘。《耕织图》即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因为“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而扮演着普及农业生产知识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传递节粮风尚的作用。
在家书家训中,传承节粮家风
在节约粮食方面,我国古代有着良好的文化传承与家风教育,在家书与家训中,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家风教育传承的“必修课”。
北宋时期,文学家、美食家苏轼曾作《节饮食说》告诉家人,“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将自己的日常饮食限定于一荤一酒,即便请客赴宴也不超过三个肉菜,如此,既“安分以养福”,又“省费以养财”。隔代苏公有知音,五百年后,明朝文学家、画家陈继儒行书东坡《节饮食说》,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苏轼“节饮”思想的辐射力早已超出家风的范围。
到了清代,朱柏庐写下有“治家之经”美誉的《朱子家训》,在这部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中,朱柏庐阐明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粮箴言,为后世所称道与遵循。时至今日,节约粮食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光明网见习记者 袁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