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之美 全国生态日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其中包括15项世界自然遗产。今天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之美。

黄龙风景名胜区 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 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2015年10月25日,大批游客聚集在黄龙景区五彩池前观赏梯湖彩池美景。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是白水江上游白河南岸一条大支沟。海拔在2000米以上,森林面积占42%,沟内原有九个藏族村寨,故名九寨沟。原为林区,在崇山峻岭中,自然风光极其优美,分布有108个海子(湖泊),各湖之间多飞瀑,如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气势磅礴。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贵动物。是大熊猫、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2023年10月25日,游客在九寨沟景区树正群海景点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腹地张家界市境内,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造型之巧,意境之美,堪称大自然的“大手笔”。武陵源是美国电影“阿凡达”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及《钟馗伏魔》、《捉妖记》等实景拍摄地。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于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2022年4月20日拍摄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杨家界峰墙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的代表地区。滇金丝猴、天行长臂猿、大树杜鹃等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晨曦中的长江第一湾。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位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的邛崃山脉,涵盖了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等7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924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圈养大熊猫的最重要繁养基地。同时,它还拥有全球其他濒危物种,如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雪豹和云豹等野生动物和超过1000属的5000到6000个植物物种,是除热带雨林以外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花花”在吃竹子。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一期)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 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 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 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对原项目进行了扩展。 图为2022年4月10日拍摄的云南石林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齐辉,自古就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三清山“东方女神”峰。千龙网记者 胡亚倩 摄

中国丹霞 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早在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景区的水上丹霞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澄江化石地 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是保存澄江生物群化石的核心区域。澄江生物群自1984年7月1日被侯先光教授发现以来,已发现了20个门类、280余种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民众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观看化石。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新疆天山 占天山山系总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平均宽度300公里,是中温带准噶尔盆地和暖温带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环抱。 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新疆天山天池(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湖北神农架 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被视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尤以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闻名。 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湖北神农架大九湖高山湿地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可可西里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横亘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广达数万平方公里的荒野和繁衍其间的生灵,与高山、冰川、草地和湖泊一起,构成了青藏高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景。 于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2023年6月18日,一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梵净山 位于贵州铜仁境内,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这里是我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至今,山顶上仍保留着14亿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梵净山还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被誉为“生物资源基因库”。这里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 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游客在梵净山游玩(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系列提名地由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及上海的16处候鸟保护地组成,第一期位于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中国的其他13块世界自然遗产均处于我国内陆区域,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这个海洋大国绵延数千公里海岸线上第一块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零的突破”。 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通过评审, 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 图为2024年7月24日,俯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于202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2022年7月13日,巴丹吉林沙漠夏日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整理:张倩)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