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式各样的压片糖果在网上热销,明里暗里宣称有减肥、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在广告宣传中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压片糖果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药品。商家在压片糖果的标签、说明书、包装以及宣传中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相关内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虚假宣传的相关规定。
宣称神奇效果
在电商平台上,原为固体食品的压片糖果却宣称有各种保健功能。通过某电商平台以关键词“压片糖果”搜索,出现各种名称的压片糖果产品。
压片糖果除了主要原料,其他成分都是辅料。然而,一些商家却把辅料的功效进行突出宣传,给消费者营造压片糖果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假象。如产品加了Y-氨基丁酸就宣称能安眠,加了谷胱甘肽就宣称能去黄褪黑。
如某店销售的海洋鱼低聚肽压片糖果,图片广告称“八大营养元素科学配比”,显示内容分别是海洋鱼低聚肽粉、柠檬酸钾柠檬酸钠、玉米须粉、菊苣、维C、栀子粉、针叶樱桃、茯苓,并介绍了各种辅料的各种功效。
在电商平台上,商家打“擦边球”虚假宣传压片糖果具有各种功效比比皆是,也引发众多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关键词“压片糖果”搜索,显示出418条相关信息,投诉内容涉及“糖果当保健品卖”。
同时,一些网店为避免投诉和监管,在产品页面作了“特别说明”:本店铺标题中如有涉及“功效”的词仅为搜索关键词使用;本店内图片内容、文字内容、视频内容、客服表述等如有任何保健医疗效果的误解,系工作人员大意疏忽;本产品为普通食品只做食补养生用,不具备任何医疗保健作用等。
只是普通食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划分为普通食品和特殊食品,并且规定普通食品不能进行功能性声称。
据了解,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主要的差别在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产品外包装上有保健食品标识“蓝帽子”。
福建安康食安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根据《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压片糖果在糖果制品中类别编码1301,可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糖果》(GB 17399—2016)和《糖果压片糖果》(SB/T10347—2017)。依据上述标准,压片糖果是以食糖或糖浆(粉剂)或甜味剂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辅料,经混合、造粒或不造粒、压制成型等相关工艺制成的固体食品。
业内人士表示,压片糖果只是普通食品,既不能提供营养支持,更不能提供保健功能,且长期食用,摄入较高糖分,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清理整治乱象
自2020年开始,市场监管总局严厉打击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特殊形态或包装形式的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今年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清理整治互联网广告乱象,严厉打击民生重点领域广告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已于5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列举出互联网广告发布的“禁区”和“红线”: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由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福建安康食安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中规定了各种食品中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限量及依据,压片糖果类别为“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可添加维生素C等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限量应符合标准中相应的规定。按照规定,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压片糖果仍为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洪序耿律师表示,压片糖果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药品。商家在压片糖果的标签、说明书、包装以及宣传中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相关内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虚假宣传的相关规定。部分商家在压片糖果中添加西药成分,则违反食品安全法关于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的相关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