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和职住平衡规划》近日发布,旨在 统筹职住平衡需求,引导产城融合 。
副中心2035年住房发展远景目标如何明确?发展指标如何规定?空间布局如何规划?都有哪些关键词?
别急,今日小住带你一文读懂副中心“十四五 ”住房那些事儿!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面向支撑中心城区的疏解需求、面向市民群众的宜居需求、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居住需求、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提升需求、面向与北三县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重要承载地,引导产城人融合、人地房匹配,围绕 治理“大城市病” 和 实现“七有”“五性”需求 ,打造体现“副中心质量”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有序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关键词
在途住房
新建住房
存量住房
保障性住房
商品住房
职住均衡
绿色建筑
完整社区
住房协同发展
在途住房
对在施、已批未建等在途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保证通州区(除亦庄)“十三五”时期在施和已供地项目在“十四五”末期形成有效的住房供应。
新建住房
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应时序,按照土地储备供应计划,有序推动土地一级开发和棚改项目居住用地上市。
新增居住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实行“一地一策”,支持商品住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建设交通便利、功能完备的高品质小区。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按需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商品住宅项目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产业园区配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
存量住房
盘活协调闲置安置房,挖掘重点功能区合理通勤圈内的闲置安置房等存量住房资源,满足就业人群近接居住的需求,建立对接运营管理机制,提供长期稳定的租赁住房。
促进存量住房资源流动,发展二手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鼓励存量住房通过交易、租赁等方式,提高存量房流通率和利用率。鼓励个人、住房租赁平台公司出租闲置房源,鼓励企业利用自持型租赁住房增加市场供应量。
保障性住房
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为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的本区户籍家庭配租公租房,优先配租低保、病残、优抚、老龄等特殊困难家庭和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申请家庭。为在本区就业且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的新增居住需求。为本区户籍及稳定就业的无房家庭配售共有产权住房,满足其自住购房需求。
强化公租房保障能力。 除在途公租房外,通过新增供地、配建、收购等方式新增公租房供应,重点解决近三年新增申请家庭。坚持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实现“应保尽保”,对于符合规定可享受市场租房补贴的无房户籍家庭,鼓励通过领取市场租房补贴,租住市场房屋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需对接。 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和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或盘活存量闲置房屋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适当增加共有产权房供应。 完善共有产权住房配售、管理、退出、交易等配套政策细则。保障本区户籍无房家庭和本市其他区户籍在本区稳定就业无房家庭的优先申购权;结合副中心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实际申购情况,适当增加面向本区工作的非京籍家庭配售的房源比例。充分考虑家庭代际及三孩、适老性等新需求,大力倡导多居室精细化套型设计,因地制宜设置图书馆、健身房等公共交流、学习、健身等场所。
商品住房
有序推进在途及已供地的商品住房建设和入市。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产业及人口导入节奏,适时调整商品住房销售时序,保障商品住房市场稳定有序。优化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条件,鼓励商品住宅实行现房销售。
职住均衡
强化副中心与拓展区职住空间联动。 统筹考虑重点功能区周边5-10公里住房资源,圈层式解决就业人口居住需求,实现副中心合理通勤圈内的职住空间联动。按照“运河商务区-宋庄、行政办公区-潞城、文化旅游区-台湖、张家湾设计小镇-张家湾镇”等圈层,合理配置新增住房主要类型。提高拓展区居住承载能力,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多渠道增加拓展区住房供应。
促进重点功能区近接居住。 在运河商务区内鼓励TOD模式的居住商业混合开发,提高租赁住房比例。通过配建、盘活存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混合开发租赁型公寓等方式增加租赁住房供给,为就业人群提供通勤时间短、居住品质优的住房;在文化旅游区内按国际化标准做好住房和其他居住配套设施,努力建成具有时代特征、通州特色的国际人才社区。以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增加高品质住宅。通过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混合开发租赁型公寓等方式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张家湾设计小镇增加面向设计人才的住房供应,在产业园区内配建宿舍型、公寓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以符合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完善居住配套设施,突出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的功能特色。
构建特色小城镇组团式居住。 以功能为引领,率先实现副中心和亦庄新城(通州部分)周边乡镇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宋庄、潞城、张家湾、台湖和马驹桥镇规划引导,有序推进拓展区特色小城镇集体产业用地减量提质;引导小城镇自主城镇化发展,注重发展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等宜居宜业的新型利用模式。重点提升乡镇居住环境,推进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为城镇化居民提供住房。
营造乡村地区和谐舒适居住。 继续推进农村四类重点危房改造和抗震节能农宅建设,为危房改造提供加固方案,并开展危房维修加固和翻建装配式试点工作,加强技术服务,推广漷县曹庄村装配式建造技术翻建危房示范项目,提升农宅品质。将抗震节能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相结合,引导使用新型材料和绿色建材,因地制宜发展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暖技术应用,高质量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引导乡村建设,塑造自然和谐、舒适便捷的美丽乡村。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村庄,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打造文化与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
绿色建筑
打造百年居住品质。 提高采用“百年住宅标准”的建筑面积,以建筑支撑体和建筑填充体进行集成化设计、生产、建造与维护,符合建筑、结构、装修、设备及其管线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要求,满足建筑支撑体耐久性和建筑填充体可维护可更换性,并达到建筑长寿性能要求,打造住宅的百年品质,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推动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新技术应用场景。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重点发展地热、各类热泵、分布式光伏光热系统、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耦合系统。充分利用地热“两能”,即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能,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新建建筑屋顶可利用面积80%设置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新建住宅建筑100%设置供热分户计量装置,推动按需供热,按使用热量收费,促进行为节能。
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 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先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示范,形成适用于副中心的零碳建筑技术体系,逐步探索向近零能耗和产能建筑迈进。开展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形成适用于副中心的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综合应用财政奖励、容积率奖励、配套费减免等激励手段,推动新建居住社区开展零碳建筑示范。
提升住房产品设计水平。 从室内空间、环境景观、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升住宅及其居住环境的宜居水平。考虑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家庭的改善需求,在拓展区内适当增加三、四居户型产品比例,在户型设计上注重人性化、精细化设计,突出儿童友好、多代共居、适老化等住宅产品特色。通过开展规划设计竞赛、国际招标等方式,提升城市副中心住宅整体设计水平。跟踪关注未来发展趋势,为住房产品设计留有弹性。
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 到2025年,全区新建住房100%执行二星标准;新建住房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55%。进一步扩大绿色建材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质量和水平,推进结构基础全面使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
完整社区
营造尺度宜人的邻里社区。 新建居住区落实“小街区、密路网、围合式布局”的规划理念。以底商、临街裙房形成宜居宜业的围合式建筑布局。在建筑近人尺度空间营造围合感,形成连续开放、尺度宜人的街道界面,塑造“内部宁静,外部活力”的社区氛围。
高品质打造完整居住社区。 重点补充老城区社区托幼和养老服务短板,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结合老城双修工作,推动新建区与老城区的包容互促,加大新建区公共服务对老城区的延伸和辐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建设推进居住配套设施落地实施,探索与周边社区在幼儿园、小区停车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享。
补齐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 充分挖潜老城区居住区存量资源,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置换、整体转型或实施空间微改造,提高既有住区配套设施完备率,适当利用地下空间、腾退空间和闲置空间补建区域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社区养老配套设施配置。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与老城双修工作相结合,挖掘通州历史文化特色,融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筑设计之中。
打造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 通过集中设置、复合利用的方式,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鼓励盘活利用闲置物业楼宇集中设置蔬菜零售、便利店、家政等多种社区生活规范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服务综合体。
住房协同发展
进一步加强与北三县地区的工作交流、信息共享和政策研讨,通过沟通协调座谈会等方式,建立与北三县地区的常态化沟通渠道。
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一批跨境道路建设。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共同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支持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与北三县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
作者:熊娇 范溢欢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