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融合 北京等地探索发展 养老模式

2024宁夏养老服务业博览会近日在宁夏银川市举办。本届博览会集中展示国内外养老服务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全方位发展。图为会上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医疗产品。新华社记者毛 竹摄

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用志愿服务时长换取房租减免,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近日,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发布公告,拟在北京部分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工作,面向社会招募“代际融合”养老服务青年志愿者。

“代际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具体如何运作?对老年人、志愿者和养老机构经营者三方而言,“代际融合”模式有何好处?记者进行了采访。

服务换住宿,对接两种需求

青年志愿者住进养老院,加入老年人的兴趣小组,组织养老机构内的文体活动,陪同老年人聊天、读报,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老年人喜欢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共处,年轻人也需要租金成本低廉的住房。两种需求相互碰撞,由此产生了“服务换住宿”的新型养老模式。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日前发布公告,招募养老机构“代际融合”试点青年志愿者。志愿者需要住在试点养老机构内,从事文体活动、结对服务、资源支持、保健宣传、专业支持等志愿服务。

具体看,志愿者每月需提供时长不少于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作为回报,志愿者可享受试点养老机构提供的住宿,并向养老机构交纳每人每月300元至500元的低额住宿费。

养老机构也对有意入住的年轻人设置了“门槛”。

根据相关招募公告,该项目要求申请人年龄在22周岁至40周岁之间、在本市无自有住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热衷公益事业、热爱为老服务工作。申请人须在本市用人单位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且本市社会保险个人缴存满一年。有社工、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申请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

据了解,申请人提交报名申请后,试点养老机构将对申请人进行遴选,并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青年志愿者体检和心理测试。双方达成意向后,志愿者需与试点养老机构签订协议并入住。协议期间,试点养老机构原则上安排志愿者单人单间居住,确不具备单独居住条件的,单个房间居住不超过2人。

目前,已有部分年轻人对相关志愿者岗位表示兴趣,并致电试点养老机构咨询岗位相关信息。

“一个半天的活动是4小时,每月20小时的服务时长差不多是5个半天,相当于用一份比较轻松的兼职工作,又能抵扣可观的房租支出。”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刘萍刚从北京某高校毕业不久,正在寻找可租住的房源,她表示将通过申请“代际融合”志愿者岗位来解决居住问题。

“养老行业是朝阳行业。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地方,‘银发经济’发展潜力也更大,再考虑到自身的专业背景,我也有意从事养老相关工作。参与‘代际融合’志愿服务,可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刘萍说。

为老人带来“新生代”朝气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北京等超大特大城市而言,一方面拥有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另一方面持续吸引众多年轻新市民涌入,在这里发展“代际融合”养老模式,既有助于优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据介绍,广义上的“代际融合”养老,是指青年人或儿童走进社区、养老机构或老年人走进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多代人在共用居住或活动空间的同时,通过共享生活资料、共办文体活动等方式,促进代际交流,实现互利共赢。除了此次北京养老行业协会探索的“老年+青年”的双向陪伴,还存在一种“老年+儿童”的“代际融合”模式,即将“一老一小”的养老和托育需求融合起来,由相关人员同时照护老人与幼儿。“相关模式在部分发达国家已比较成熟,国内的江苏苏州、南京等地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陆杰华说。

江苏省苏州市是国内较早发展“代际融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在苏州市吴江区江陵康养中心老年公寓,“代际融合”项目青年志愿者为140多位活力老人(指健康状况较好、有活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陪伴、教学、生活娱乐、心理支持等服务,换取生活设施齐全、房租为每月300元的独立房间。

该养老公寓负责人表示,以往到养老机构服务的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志愿者与老人之间缺乏黏性,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代际融合”项目的落地,既可帮助大学生解决租房难问题,也能吸引年轻人走进养老院。

在精神层面,年轻人和儿童能够为老人扫除暮气、带来“新生代”的朝气,老人也能在同“新生代”交往的过程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志愿者”为暑期假日学校的孩子们打扫卫生、整理教室,“儿童义工队”陪社区高龄老人聊天、帮忙做家务……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芝兰社区,“代际融合”推动了养老育幼一体化发展。社区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的活动需求,根据双方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活动时间等,匹配组织代际融合活动,实现了“老带小、小伴老”的双向奔赴。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正从制度层面推动“代际融合”养老模式进行更多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在城市规划、土地出让、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鼓励建设全龄社区、终身住宅、多代居住住宅和连续照护社区,打造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生活、代际融合的家庭和社会场景。上海市将养老托育服务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家门口综合服务体系,在社区为活力老人带养婴幼儿提供场地、设施等便利,促进“一老一小”服务融合发展;同时,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

提升“代际融合”可持续性

养老服务牵涉环节多,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能否得到保证?如何在弹性服务时间内确保服务质量?有些养老机构位于城市近郊、远离城市核心区,这能否满足年轻人的居住和通勤需求?……让年龄、原籍地、生活习惯差异较大的两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仍面临许多挑战。

年轻人“投简历”,不宜“拍脑门”。记者注意到,此次参与试点的5家北京市养老机构分别位于朝阳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昌平区,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较长。为此,部分试点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机构离中心城区比较远,搭乘地铁不是很方便,许多活动都是在工作日的白天开展,需要年轻人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

一些养老机构准备加强志愿者队伍的人才培养、将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吸收进专业员工队伍。苏州康养集团营销运营部副总经理余卫星介绍,该集团希望为老人提供更多增量服务,并考虑从“代际融合”养老志愿者中物色一些“好苗子”进入养老机构工作。

“‘代际融合’模式和此前出现的‘时间银行’模式类似,都是中青年志愿者向机构付出服务时间,换取一定的物质或服务回报。区别在于,前者兑现回报是即时的,后者则是延迟的。”陆杰华指出,这类模式对于整个养老服务产业而言仍停留在“锦上添花”阶段,只能算是一种探索,距离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服务内容上看,各地“代际融合”志愿者大多仅做一些组织文体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和技能指导的工作。从服务对象来看,“代际融合”模式的受益者大多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对失能失智老人的覆盖面有限。从服务时间来看,志愿者的每月服务时长普遍较短且偏弹性化,无法胜任强度更高、规律性更强的服务工作。此外,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也制约了机构推广应用的积极性。

如何拓展服务内容、惠及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从“锦上添花”走向“雪中送炭”,提升“代际融合”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目前来看,让年轻人住进养老院,提供‘代际融合’志愿服务,主要还是靠自愿。在自愿基础上,这类项目的可持续性,特别依赖于良好的经济回报和健全的运行机制。”陆杰华说。

陆杰华认为,应推动“代际融合”养老相关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契约将服务供需双方关系固定化,让更多“代际融合”养老志愿者成为养老行业的长期从业者;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激励机制,提升“代际融合”模式对大都市年轻人的吸引力,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契约精神较强的志愿者队伍。

“从试点走向铺开,中间离不开机制建设,最终效果必须是老年人、志愿者和机构三方的‘共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未来,在推广‘代际融合’养老模式并健全相关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前瞻性,尽可能预判铺开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陆杰华说。(记者汪文正)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