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浪潮似乎试图让曾经被海浪卷入海洋深处的车企再次游上岸的机会。
在电动化进程中落后的国外传统车企是 海马 汽车 。
7月12日,盖世汽车获悉,海马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搭载 丰田 电推系统的氢能源汽车功能样车已试制并下线,计划开展小规模示范2023年第四季度运营。
同时,海马汽车将继续推进7X-H运营版的研发,进一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海马汽车表示,在后续经营中,公司将结合海南自贸港的优越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努力在氢 燃料 电池 汽车产业生态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碳中和趋势下,汽车新能源转型是一个宏观话题。 当大多数车企转向以磷酸铁锂等原材料为基础的电池作为车用动力时,少数车企希望另辟蹊径。 方式,例如转向氢能。
氢内燃机对动力电池影响有多大? 氢燃料电池对碳酸锂动力电池的影响有多大? 目前还不能对进展做出绝对判断。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有关于“氢”的故事都在被众多车企“美丽”地讲述着。
它们都通电了并且转动缓慢
除了转身投资氢能源领域,海马汽车和丰田还有一个共同点:电动化进展缓慢。 而受此影响,双方的日子都过得并不好过。
今年1月底,海马汽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公司汽车营收为22亿元至26亿元,2021年同期约为17.63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8亿元,2021年同期净利润约为1.12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约0.73元至1.1元,2021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0679元。
对于扭亏为盈,海马汽车在财报中表示:2022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将对海马汽车的经营带来严峻挑战。真实企业; 此外,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 受此影响,部分传统燃油车产品经营压力急剧增大。
也就是说,除了恶劣的客观环境外,海马汽车也承认,公司部分传统燃油车无法在电动车“流行”的市场上销售。
燃油汽车的故事不易讲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一点上,以丰田为代表的国外传统车企也有同感。 毕竟,合资车企已经经历过被国内自主品牌“驱逐”的事实。 而眼下,在广阔的海外市场,长期处于头部位置的国外传统车企正面临着国内车企尤其是新能源力量的冲击。
如果说此前日系车对传统燃油车还抱有一些“念念不忘”的情感,那么他们似乎无法完全放弃技术优势巨大的内燃机。 现在来看生活网报道,日本车企已经开始紧急向新能源转型,并试图在内燃机和新能源转型之间寻找平衡点。 他们似乎想要创造一种不同于同行的转型方式,试图挽救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
每个人都想“东山再起”
或许正是这一点,让海马汽车与丰田“携手”更加顺利。
丰田对氢能源寄予厚望,并且正在大力押注。 毕竟,在丰田的规划中,氢能源被确定为丰田的长期发展战略。
7月11日,据外媒报道,丰田高管表示,公司将重点在欧洲和中国销售氢动力卡车和乘用车,希望到2030年销售20万辆氢动力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丰田一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电动汽车替代品的主要支持者,其业务重点一直放在乘用车和北美市场。 因此,外媒指出,此次将氢燃料业务聚焦于欧洲和中国市场,是该公司重心的转变。
并于7月,丰田成立了独立的氢业务部门,扩大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包括工业发电和商用卡车; 同期,丰田还推出了专门的燃料电池部门,拥有 1,350 名员工。
无独有偶,海马汽车和丰田一样,都非常喜爱氢能源。
海马汽车在2022年财报中表示,公司将在推出纯电动汽车新产品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加快氢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为氢能领域对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新能源汽车。 传统技术,过时产品停产。
海马押宝氢能绝非偶然,氢能也不是海马汽车临时抓住“救命”的“救命稻草”,因为该公司早已深耕这一领域。
据悉,海马汽车自2013年起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是国内最早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主机厂之一。 同时,海马汽车联合中国航天、中国华能等上游龙头企业,在海口建设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化站。
直到今年3月,丰田与海马汽车在海口签署了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海马汽车与丰田汽车在氢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合作有效期为十年。 这十年间,双方将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真正落地和商业化。。 而且,这是丰田首次向中国乘用车制造商供应氢燃料电池系统。
业内有声音将双方的合作称为“海马与丰田拜师”,但盖世汽车认为,用“互相寻找”来形容可能更合适。 双方的“携手”不仅能让海马汽车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能让丰田汽车的氢能源技术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推广。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目前氢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对其的质疑也在所难免。 如果想要说服市场接受氢能,认可氢能,更有力量反驳那些悲观的声音,“两个人”的音量就要更大。
(本文来自盖世汽车网)
氢能浪潮似乎试图让曾经被海浪卷入海洋深处的车企再次游上岸的机会。
在电动化进程中落后的国外传统车企是海马汽车。
7月12日,盖世汽车获悉,海马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搭载丰田电推系统的氢能源汽车功能样车已试制并下线,计划开展小规模示范2023年第四季度运营。
同时,海马汽车将继续推进7X-H运营版的研发,进一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海马汽车表示,在后续经营中,公司将结合海南自贸港的优越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努力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碳中和趋势下,汽车新能源转型是一个宏观话题。 当大多数车企转向以磷酸铁锂等原材料为基础的电池作为车用动力时,少数车企希望另辟蹊径。 方式,例如转向氢能。
氢内燃机对动力电池影响有多大? 氢燃料电池对碳酸锂动力电池的影响有多大? 目前还不能对进展做出绝对判断。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有关于“氢”的故事都在被众多车企“美丽”地讲述着。
它们都通电了并且转动缓慢
除了转身投资氢能源领域,海马汽车和丰田还有一个共同点:电动化进展缓慢。 而受此影响,双方的日子都过得并不好过。
今年1月底,海马汽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公司汽车营收为22亿元至26亿元,2021年同期约为17.63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8亿元,2021年同期净利润约为1.12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约0.73元至1.1元,2021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0679元。
对于扭亏为盈,海马汽车在财报中表示:2022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将对海马汽车的经营带来严峻挑战。真实企业; 此外,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 受此影响,部分传统燃油车产品经营压力急剧增大。
也就是说,除了恶劣的客观环境外,海马汽车也承认,公司部分传统燃油车无法在电动车“流行”的市场上销售。
燃油汽车的故事不易讲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一点上,以丰田为代表的国外传统车企也有同感。 毕竟,合资车企已经经历过被国内自主品牌“驱逐”的事实。 而眼下,在广阔的海外市场,长期处于头部位置的国外传统车企正面临着国内车企尤其是新能源力量的冲击。
如果说此前日系车对传统燃油车还抱有一些“念念不忘”的情感,那么他们似乎无法完全放弃技术优势巨大的内燃机。 现在来看,日本车企已经开始紧急向新能源转型,并试图在内燃机和新能源转型之间寻找平衡点。 他们似乎想要创造一种不同于同行的转型方式,试图挽救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
每个人都想“东山再起”
或许正是这一点,让海马汽车与丰田“携手”更加顺利。
丰田对氢能源寄予厚望,并且正在大力押注。 毕竟,在丰田的规划中,氢能源被确定为丰田的长期发展战略。
7月11日,据外媒报道,丰田高管表示,公司将重点在欧洲和中国销售氢动力卡车和乘用车,希望到2030年销售20万辆氢动力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丰田一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电动汽车替代品的主要支持者,其业务重点一直放在乘用车和北美市场。 因此,外媒指出,此次将氢燃料业务聚焦于欧洲和中国市场,是该公司重心的转变。
并于7月,丰田成立了独立的氢业务部门,扩大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包括工业发电和商用卡车; 同期,丰田还推出了专门的燃料电池部门,拥有 1,350 名员工。
无独有偶,海马汽车和丰田一样,都非常喜爱氢能源。
海马汽车在2022年财报中表示,公司将在推出纯电动汽车新产品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加快氢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为氢能领域对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新能源汽车。 传统技术,过时产品停产。
海马押宝氢能绝非偶然,氢能也不是海马汽车临时抓住“救命”的“救命稻草”,因为该公司早已深耕这一领域。
据悉,海马汽车自2013年起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是国内最早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主机厂之一。 同时,海马汽车联合中国航天、中国华能等上游龙头企业,在海口建设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化站。
直到今年3月,丰田与海马汽车在海口签署了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海马汽车与丰田汽车在氢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合作有效期为十年。 这十年间,双方将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真正落地和商业化。。 而且,这是丰田首次向中国乘用车制造商供应氢燃料电池系统。
业内有声音将双方的合作称为“海马与丰田拜师”,但盖世汽车认为,用“互相寻找”来形容可能更合适。 双方的“携手”不仅能让海马汽车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能让丰田汽车的氢能源技术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目前氢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对其的质疑也在所难免。 如果想要说服市场接受氢能,认可氢能,更有力量反驳那些悲观的声音,“两个人”的音量就要更大。
(本文来自盖世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