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3天砖,却付不起7天1晚如家快捷酒店”的现象愈演愈烈。
五一涨价名单中,如家快捷酒店、汉庭酒店、锦江之星(简称“如家酒店”)等经济型酒店名列前茅,不少酒店涨价四五倍。
即使是普通的工作日和周末,如家快捷酒店一晚也能飙升到700多,给消费者一种“天天过节”的错觉。
如果加入对照组,工人受伤更严重:锦江和华住财报显示,中高档客房同比仅增长13%和17.9%,但经济酒店分别增长16.7%和21.6%。 待遇一目了然。
甚至,“我为鱼”的日子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首旅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未来三年“平均房价将较2019年水平上涨15%左右”,锦江也默契跟进。
这样的操作确实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毕竟,在其他繁荣的行业,每个人都享受着“上帝的待遇”。
比如,旅游业为了抢人,喊着免费参观、门票优惠等口号; 隔壁的餐饮赛道,太二饭已经从5元降到2元,麦当劳10元的餐套餐等,也都比较贵。 一卷。
那么,同一片天空下,如家和7天为何能如此“安稳”呢?
1、“消费升级”趋势下,经济型酒店被淘汰
事实上,酒店涨价的地雷是消费者之前埋下的。
“过去,高档酒店50%以上的客人是外国人,但现在90%以上都是中国人。”2019年,老百姓酒店消费能力的提升,让华住执行副总裁夏农兴奋不已。
彼时,“消费升级”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共同的底色。 比如,电商领域主力服务、优质的电商企业京东、天猫业绩一路飙升; 在中免集团的奢侈品店门前,顾客每次都要排队。。
看到其他行业都赚得盆满钵满,酒店老板当然也想趁这股股东风,更何况自己已经“久违如家人”了。
以中美酒店结构为例,中国呈金字塔型结构,以经济型酒店为主,而美国则呈橄榄球型结构,以中高端酒店为主。
具体来看,国内连锁酒店前三名中,经济型酒店占比超过30%。 相比之下,海外标杆酒店在万豪的选择及以下比例仅为14%,希尔顿的中档客房比例则低至1.94%。
而经济型酒店多了,油水自然就少了。 可见,国内酒店单间实际营业收入与海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三大巨头单店利润水平不足万豪、希尔顿的1/3 。
而且,经济型酒店的抗周期能力不如中档及以上酒店:一方面,在钱包吃紧的当下,经济型酒店能省就省,而需求中高端同行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商务出行更加刚需,所以中档以上的酒店总能欢迎农民工入住。
如下图所示,2018年至2022年,经济型酒店数量较多的锦江酒店入住率波动最大,而高端酒店比例较高的华住酒店入住率波动相对稳定。
因此,经济型客房比例高的酒店企业估值往往较低。
数据显示,国内三大巨头的平均每间客房价值为6万元,而万豪、希尔顿、洲际等国际酒店集团的平均每间客房价值为15万元。PE值的对比也是惨烈的。 疫情前,首旅、锦江的PE值均在10倍以下,万豪、希尔顿则在20倍左右。
也就是说,经济型酒店成本低,赚钱慢,无法迎合消费升级,所以并不是一门很好的生意。
酒店业主显然明白这一点。2018年前后,看到消费者对住宿条件越来越关注——每间客房每晚收入(ADR)和每间客房实际营业收入双双快速增长,连锁酒店顺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中高端结束转型。
那段时间,小酒店经过翻新、更换品牌,摇身一变成为精品酒店,不断在街头巷尾上演。 即使在因疫情而亏损的三年里,连锁酒店也不得不磨刀霍霍,抄袭夫妻店卖身的底线。
“疫情过后,酒店业报复性繁荣是大概率事件,‘千城万店’的三年战略不会轻易改变和动摇。” 华住高层信心满满。
而那些被吞并的非连锁店则进行了改造,其价值迅速增加。
不仅如此,国内三大酒店巨头还通过“买买买”迅速覆盖细分高端市场,撕掉身上的廉价标签。 例如锦江收购铂金、丽笙,华住收购美居、城际、花间堂等。
在“钱能力”的逆势扩张下,连锁酒店吞噬了更多的市场份额。2022年十大酒店集团客房总数同比2021年增长5.23%。
他们一方面经营中高端酒店,另一方面又断绝了经济型酒店的生计,让如家快捷酒店在版图上越来越稀疏和暗淡。
以三巨头为例。 去年,华住和首旅集团分别关闭了142家和298家经济型门店,但分别新增了363家和133家中高端门店; 商店不超过10%。
放眼整个行业,趋势是一样的。 酒店协会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一线城市中档及以上酒店占比将达49.85%,较2019年增长15%,而经济型酒店则下降18% 。
也就是说,国内部分经济型酒店已被结构性淘汰生活网消息,中高端酒店正在走向主流。
如果消费升级真的如期而至,那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工人们最终只敲开了高端大门,进出星级酒店的梦想被推迟了。
但“消费升级”的子弹已经打响。 随着如家酒店越来越稀缺,它通过疫情,终于降临到了所有人身上。
2、如家酒店结构性供给不足,穷人一起出行
盯着交易页面上那耀眼的1424元账户总金额,莫伊久久不敢下手。
她本打算周末去青岛参加啤酒节,没想到连住两晚的双床房都买不起:“我知道‘每逢节日都要崛起',但没有人的钱会被强风吹走。请注意。”
事实上,莫伊并不是唯一有抱怨的人。 今年以来,酒店市场出现分化:一方面,消费者和企业勒紧裤腰带,住宿预算一降再降;另一方面,消费者和企业勒紧裤腰带,住宿预算一降再降。 记录令人望而生畏。
涨价如此夸张、如此肆无忌惮,正是因为过去连锁酒店的结构性改革,让他们“踩经济、青睐中高端”,让他们掌握了酒店的大权。复苏后的供需博弈中的生死存亡。
可见,吞并扩张后,核心区已成为连锁酒店的天下。 据远川研究院统计,锦江之星、华住等连锁品牌的触角遍布上海中心城区。 深圳商报调查显示,消费者推荐连锁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
在独家优势下,如家快捷酒店可以在各种游记中频繁刷脸。 一些来自杭州安利的游客表示,“住如家快捷酒店、橙子酒店很方便,距离西湖只有几百米。” 一些来桂林的游客发现他们想留下来。 两江四湖的核心位置最首选的还是汉庭。
同时,作为经济型酒店替代品的民宿、旅馆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如5月1日民宿违约),让消费者犹豫不决。
此外,近年来,连锁酒店还在努力提高“用户忠诚度”,比如整合会员体系、绕开OTA平台、将消费者绑在自己的船上等。
毕竟,OTA平台由于客流量大,经常会倒挂酒店的官方房价。 例如,上海市消保委对上海20家酒店进行调查发现,OTA平台预订价格中有38.3%低于酒店零售价。
消费者对低价几乎没有抵抗力,会逐渐养成使用OTA平台预订房间的习惯,进一步加大平台的流量优势,对酒店的价格体系构成威胁。
因此,酒店建立会员体系,相当于将流量重新收进自己的池子里,还有更多的“自由定价”空间。
所有上述机会都让连锁酒店在运营和定价方面更加牢牢地掌控了游戏规则,但仅靠供应还不足以真正腾飞。
大家都知道,农民工的出行需求被压抑了三年,放开后出现了井喷,而且由于假期有限,被迫结伴出行,导致总人数快速增加。国内游客数量及其收入。
除了蜂拥而至的出行,“报复性出差”也来了:今年商旅用户出行频繁,商旅APP活跃用户数远超以往。
也就是说,酒店业也迎来了出行需求的大爆发。
而如前所述,经济型酒店已经出现了供应相对短缺的情况。 现在租户蜂拥而至,房价上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更何况,连锁酒店在疫情期间连续亏损,是时候向股东证明自己的价值了。
以首旅集团为例,其表示将调整考核体系,增加利润优先级:“以前考核方式比较扁平化、多维度、全面化。今年,利润创造将更加注重利润创造。”更加突出。”
随着“赚钱”的一声令下,酒店的镰刀也挥舞起来。 但中高端房型受品牌调性和价格体系维护等限制,很难以量降价,如下图所示,即使在疫情期间,其价格减持幅度非常保留。
这样,增长的重担就落在了如家快捷酒店的身上。 消费者迫不及待地打开团购平台,发现如家酒店以星级酒店的价格出售,而工作几天却付不起汉庭一晚房费的离谱现象就是由此造成的。 。
可以看出,国内酒店房价涨幅明显高于部分节假日入住率; 同比收入与同比增长人数之间的差距也将在2023年大幅缩小,这意味着每个租户支付的房费变得更高。
供求不匹配下,价格自然变化无可厚非; 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酒店向市场索取利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涨价的沉重负担落在了原本想“穷游”的消费者身上,承担更高的保费还有待商榷。
令人难受的是,这种“差异化涨价”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经济型酒店供给得到补充,但据麦点研究院不完全统计,4月份新开业酒店115家,但经济型酒店仅有13家,“经济型酒店淘汰”趋势仍在延续。
而且投资意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位民宿老板心有余悸地表示:“疫情过后,民宿的盈利能力会更加看重,不会贸然扩张。”
更何况,即使现在开工,新酒店的工程周期至少需要2年,装修则需要6至12个月,清退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参考美国此前的供应清仓周期可以发现,经济型酒店经过2至3年的供应补充将会再次繁荣。
首旅集团还表示:“至少需要1到2年的时间来清理供应并回归市场,而熬过疫情的酒店将有至少2年的红利期。”
这意味着酒店变“贵”的事实仍会困扰大家一段时间。
三、总结
上半年,游客忙着穷游,如家则忙着赚“穷人”的钱。
在连锁酒店眼中,一切都只是“市场导向”的选择:之前酒店押注高端、扩张昂贵酒店是为了迎合消费升级。 便宜的房子就像家一样,对不起,供大于求就应该提高价格。
但仔细想想,酒店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说出你的爱和我的愿望,真的有选择吗?
(文中莫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