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活 新闻专业能否报

“ 新闻 记者”

每年高考季到来,考生想要报考专业时,都会反复出现一些话题,比如“是否可以报考新闻专业”。 这个话题大约十年前就已经讨论过。

但今年却换了一种形式。 今年,一位在网上讲解如何填写高考志愿的顾问老师,用了更严厉的手段,阻止考生填写新闻专业。 当然,他的表演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戏剧性,而且他只是一个咨询老师,给大家提供建议,并不能真正影响大家报考的意愿。

然而,这个话题今年却引发了很多讨论。 包括记者在内的一些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老师以及很多家长都参加了。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立场,所以这个话题承载了很多关于高等教育、当前大学生就业,甚至阶层分化、当前教育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问题延伸到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一种趋势,因为这个问题在20、30年前可能很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时候大家都能找到工作,都有好的出路。 但如今,每个人都可能被时代的列车抛在一边,所以每个人总是希望能够抓住一些东西,不要错过那些看起来很诱人的选择。

新闻学能不能学的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在很多问题上的基本分歧。 我们可以跳出来看看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心态? 大家参与讨论,他们的前提是什么? 他们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关系?

旁白|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专业到底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再次关注这个问题。 中国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是什么?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解。 从报纸志愿者的角度来看,新闻学是狭义上的新闻报道,但实际上,新闻学在大学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能经常与传播学放在一起。 有的大学还开设其他相关专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新媒体等。

第二个是中国新闻业的历史传统,这涉及到新闻学可不可以学,或者说值得学的问题。

有人提到,非新闻专业的人可以在新闻行业取得更高的成就。 当今一些著名的记者并不是新闻学专业的,所以没有必要学习新闻学。 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我们可以追溯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新闻专业的设置主要借鉴了美国密苏里州的模式。 美国密苏里大学是较早设立新闻专业的大学。 它位于美国中西部,而不是常春藤名校聚集的美国东部。 有些专业类似于职业 培训 。

你可能听过一个笑话:普利策要捐钱给哈佛大学,说要建一个新闻专业。 经过一番讨论,哈佛大学校长和董事会成员认为我们大学应该教授那些学术性、人文性和高水平的学科,而新闻学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所以哈佛大学拒绝了。 这次普利策捐赠。

这个专业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美国新闻教育的模式,即所谓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验,进入后给他们一年的时间修读硕士课程。 集中学习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课程一年。 他们认为一年的新闻职业培训就足够了,只要有一定的基础,一年之内就可以完成培训。

密苏里大学正在走另一条路。 他们认为,培养记者不仅是职业培训,更涉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个好的记者不仅应该会写报道,还应该具备多种知识背景,以及非常扎实的人文素质。 所以他们觉得需要四年的时间和完整的本科教育才能塑造一个合格的记者。 这是两个训练概念。

“重点”

由于一些偶然的 原因 ,密苏里大学的经验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燕京大学就采用了密苏里模式,学校聘请了很多密苏里州的老师担任教师和系主任。

燕京大学停办后,其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后来,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师生以及档案馆资料全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所以人大新闻系其实有好几种势力,其中之一就是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模式。

作为典范,说到新闻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要有两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主要采用圣约翰模式,与中国人民大学类似。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国的新闻教育模式一直沿袭美国密苏里州模式,而不是哥伦比亚大学模式。

这种做法在世界上是相当独特的。 例如,日本距离日本很近。 严格来说,很多大学没有新闻专业,甚至没有传播学专业。 因为在他们的新闻机构眼里,大学培训可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采取职业培训,也就是交给新闻机构自己去培训记者或者记者。

欧洲很多正规大学都没有新闻专业,甚至传播学专业也不是特别常见。 其中很多是媒体研究,可以放在历史系、哲学系或艺术系。 因此,欧洲的新闻教育也将新闻学视为职业培训。

您如何看待“新闻专业难找对口工作”?

在填写申请表的过程中,多位志愿咨询专家谈到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目前新闻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很难找到对应的专业。 这个问题需要两方面分析。

首先,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它的扩张非常迅速。20世纪80年代,我国可能只有几十个新闻系,但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现在我国新闻教学点已超过1000个,高等院校也有数百所。专业为新闻学。

所以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传统的新闻行业正在萎缩。 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新闻专业学生无法在传统新闻机构找到工作。 这是否意味着学习新闻学没有前途? 其实不一定。

虽然传统新闻媒体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新闻本身是社会的必需品,但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新闻的商业模式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这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找不到好的模式。

如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互联网上信息的混乱。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自媒体的喋喋不休,而没有专业新闻媒体的介入,我们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是传统媒体衰落、新闻匮乏带来的问题,而且这场危机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总会有必须解决的时刻。

当然,新闻业衰落的外部原因有很多,包括技术原因和政策原因,但每一个原因都是阶段性的,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行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毕竟,任何人都很难预测未来。

“重点”

很多学新闻的人最后做不了新闻,并不意味着他们失业了。 今天的新闻或者说整个信息产业都变大了,比如互联网、数字平台。 这些新媒体带来了新的公司和组织,他们需要不断地与公众沟通。

随着各公司、机构开始注重公共形象,公共关系、宣传、营销等行业不断扩大,这也是就业机会。 新闻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进入传统的新闻行业,但可以进入更广泛的传播行业。 沟通在我们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需求也越来越大。

任何行业都有它的兴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所以,考虑是否学新闻专业并不算太复杂,因为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自己的历史调整。

今天很难预测十年或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 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世纪之交,当时的新闻机构和传媒业蓬勃发展,从业者不仅收入高,而且社会地位也高。 但那个时代谁能准确预测到今天的新闻会经历如此寒冬呢?

如果我们想要根据现有的信息来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况,我们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既然如此,或许就没有必要太过关注当下的一些短期变化。

还有一些人在谈论是否应该学习新闻学时,其实是在谴责新闻教育脱离实践。

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而是出现在任何专业。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例如,由于一些特殊的招聘制度,许多教授新闻学的人可能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何加强教师与业界的合作,是新闻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有一个前提,高校培养的学生工作后不能立即上岗也很正常。 无论多么强大的大学,都难以复制当今的互联网平台,也无法复制真正的记者。 实际面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是模拟的。 所以,我们很难要求毕业生一出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懂。

“做你所学的,做你所做的”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问题。

关于专业的选择,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个专业能有好的就业前景吗?”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一旦进入一个行业,以后就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老的。 这大概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像中世纪的手工业,子承父业。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与新闻传播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一定要保证有好工作,还是一定要学完某个专业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

高等教育本身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超越了职业培训的范畴。 事实上,高等教育应该让人们突破自身成长环境的限制,让我们走出原来的家庭和原来的地域文化环境,开阔视野,接触到原本的知识和知识。离开学校之前和离开学校之后是不可能的。 观点,通过各种尝试和错误来反思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专长。

《死亡诗社》

如今,许多报业专业人士都在思考未来几十年要做什么。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决定了未来要做什么,我们是否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同样,上大学的意义也消失了。 因为在大学里,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敞开心扉,发现原本难以想象的兴趣点。

就像在马车时代,人们并不想发明汽车,只是希望马车不断改进。 有些家长可能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东西。 在大学里不断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是一件好事。 如果我们早点为未来设计一条固定的路线,可能会有点“无趣”。

在高考专业咨询中,学生的声音很容易被忽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忽视了孩子的热情和愿望。 这背后是一种过于功利、过于决定论的社会心态。

顾问常对想选文科的学生说,“学完能否参加公考——这是文科最理想的归宿。” 也有很多人认为中文是最好的。 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是很多公务员都想招中文专业的。 这些说法背后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逻辑。

比如,不可能说“学中文是为了将来当秘书、公务员”。 如果我考试不及格怎么办? 这是否让人怀疑学习汉语的目的? 这种思维方式仍然是在一种非常狭隘的考试选择文化中考虑问题——人生是一场无限的考试,这次考试对下一次考试有帮助吗? 它忽略了除了专业和工作之外还有广阔的生活世界。

我们可以尝试推向极端,如果学历不能带来稳定的工作,甚至有一天上大学也不一定能保证找到工作,那不上大学吗? 难道我不应该受教育吗?

这样的争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存在。 我们必须把教育和功利目的分开,不能完全被功利主义的包袱所束缚,否则就会走向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反智论是历史上的一股暗流,每个时代都会出现。

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为了什么? 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个人的进步。 一旦状态提高了,你就会发现以前讨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了。 你可以更广泛地思考并跳出那个简单的循环。

老百姓也追求“稳定压倒一切”?

从这样的讨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趋势,那就是讲求稳定。

这个社会从上到下正在走向保守,走向一种不犯错误,不冒险,寻求最稳定的解决方案。 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都意味着失去活力。

前段时间,英国有一篇名为《控制危机》的文化研究,讲到了这个问题——当时的英国媒体和政府正在制造一场危机生活网资讯,那就是街头抢劫让每个人都感到充满了危险。 这种危险的状态实际上会让大家只关注周围的事情,而将自由的权利转移给政府。

我们今天的情况也有一些迹象表明这一点。 每个人都希望掌控一切,追求稳定,不接受任何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没有人能保证十年后会发生什么。

当今技术日新月异,有些平台崛起很快,但可能会立即下跌。 而前段时间问世的Pro可能会面临互联网行业的洗牌,未来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技术不会对世界产生太大影响。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机遇,每个人都应该坦然接受。 不确定性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追求稳定,把握一切,本身就很不现实。 这种非常个人化的关注忽略了更大的图景——社会是什么样的? 社会将向何处发展?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死亡诗社》

如果每个人都只注重自己的蝇头小利,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能会陷入巨大的危机。 在这种功利的前提下,最被忽视的就是个人的激情,以及个人的创造力。

之前有一个采访,说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每天都做研究,而且很享受。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他们实际上给了我钱去做研究。” 看得出来他真的很热爱自己的事业,因为即使没有钱,他也愿意去钻研。

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兴趣和热爱是最大的动力。 这是最确定的,人们能感受到内心的呼唤,这就是韦伯所说的“”。 当我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快乐,感受到一种心流的状态,这并不一定愿意换取我们付出多少钱。

最终,我们需要接受机会。 行业将会发生变化。 现在学习IT和人工智能总是好吗? 也许再过几年,这个行业就无法生存了。 即使是一些过去人们不看好的专业,也不容易被新事物取代。

行业的变化,行业的冷热,总是瞬息万变。 既然如此,不如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热爱的行业。

回到“我该不该学新闻专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尽量不要把大学专业看得太重,只要我们现在喜欢,就可以学。 也许将来你会找到比新闻专业更好的兴趣和更好的就业方向,而且这个专业能为你提供从事其他行业的良好条件就足够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