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重新开放,中国 海外 夏令营恢复,等待中国游客回国的国家松了口气
图/视觉中国
文章|《财经》特约撰稿人,伦敦
编辑| 周浩
在 COVID-19 爆发之前,我曾多次去过牛津和剑桥,有几次正好赶上暑假。
每年暑假,我都会在这两所英国著名大学的校园里看到相当奇怪的现象:除了成年游客外,还有很多未成年游客,而这些由拿着小黄旗的导游带领的孩子们,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 中小 学生。
我好奇地询问了这些导游,得到的答案是:这些孩子是英国夏令营的成员。 他们从中国大陆长途跋涉数千英里到达不列颠群岛。 名校 “朝圣”,因为父母心里都有一个梦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去牛津、剑桥读书。
据说,外国孩子的这种“朝圣”之旅不仅限于英国大学生活网报道,但他们的玩偶“朝圣者”的起源却只限于中国大陆:根据中国独特国情开发的独特“旅游产品”。
当然,海外夏令营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 在英国各大景点,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 然而,组织大批孩子去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朝圣”,似乎是中国特有的事情。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何时开始,已无从考证。 阻止突如其来的新冠 疫情 席卷全球。
将学习与旅行结合起来
三年后,中国也放松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如今,随着全国中小学开始放暑假,各种针对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旅游活动也开始流行。 其中,学习与旅游相结合的活动尤其受到家长和学生本身的欢迎。。
今年此类活动形式多样,如“游学”、“学习考察”、“毕业游”、“教材游”等。 鉴于“游学”的具体含义,我将与游学结合的活动统称为“游学”活动,以示区别。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参加“游学”的人数从2019年的480万人猛增至2022年的6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全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估计会超过2022年的数据,因为今年是中国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全面放开的第一年。
大学生通常选择“自驾游”和“跟团游”,而“游学游”和“游学学习”则很受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 当然,“游学”和“游学”是有区别的:“游学”更注重旅行,而“游学”更注重研究。 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组成小组,让学生主动研究。 学习在中国,“研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2000年左右传入中国。
数据显示,2023年6月,国内部分“游学”项目销量大幅增长。 例如,今年6月底博物馆门票预售环比增长324%,水族馆门票预售环比增长412%。
今年的“研究”项目也很火爆。《2022-2023年中国游学游学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游学游学”旅游的参与对象已从中小学生扩大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成人、老年人和其他团体。
据介绍,今年咨询报名“研学”旅游的人数持续上升,推出的多条“研学”线路基本客满。
“毕业游”,顾名思义,是专门为小学、初中、大学毕业生设计的旅游项目。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毕业旅行”的网络搜索量较去年同期激增1139%。
“课本游”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看到的景点实地游览景点,体验、感受、领悟景点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
美团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教科书之旅”的网络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80%。
出国留学“热身游”?
上述数据均涉及到中国的“游学”活动,而很多希望孩子未来出国留学的中国家长也很早就开始为孩子预订海外“游学”活动。 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去海外开眼界,更重要的是想让孩子去海外著名大学亲身体验,为未来提前“热身”出国留学。
据介绍,今年暑期多条热门海外“游学”活动线路早在4月底就已售空。
随着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越来越便利,不少机构重新开放夏令营海外“游学”项目。 这些机构包括英孚音乐、友美营教育、新东方等。各国、澳大利亚、美国是今年海外“游学”项目的热门目的地。
例如,英孚今年推出了目的地为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游学”项目,而新东方则推出了包括参观博物馆在内的众多“游学”项目。 、参观大学等行程。EF 于今年2月底正式开始销售海外夏令营,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 今年4月底,许多海外营地已售完并关闭。 新东方海外“游学”项目的情况也类似。 友美营地教育推出的海外夏令营项目三个月前就已被预订一空。 其中,英国、美国、新加坡、新西兰“游学”项目尤为火爆,已全部售罄。
不过,与疫情前相比,各类海外“游学”项目价格大幅上涨。 据说,一些为期两周的海外“游学”项目,如果一个孩子一个人花掉的话,基本上就要5万元。 人民币的话,如果再加上一个家长,就差不多10万人民币了。
例如,去哪儿旅游平台销售的“12天英国文化深度体验游”,价格为每人42393元。 又如新东方销售的“法瑞伊”三国游学产品。 项目工期也是12天,售价5.78万元。“游学产品单次费用仅为33900元,折后价为31900元。
海外“游学”项目涨价的 原因 有很多,包括机票价格上涨、“游学”目的地酒店价格飙升、欧美人才大量流失等。这三年来,这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等。
海外“游学”市场规模
如果把各类针对中国学生的海外“游学”项目视为一个市场,那么这个海外“游学”市场有多大?
2018年,在COVID-19爆发之前,总部位于上海的艾瑞咨询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发现,当年参加至少一个海外“游学”项目的中国学生总数高达105万人,每人花费在2300英镑至5800英镑之间。 根据他们当时的估算,中国海外“游学”的市场规模为946亿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约合105亿英镑)。
艾瑞咨询当时预测,海外“游学”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0%。 当然,新冠疫情打断了这个市场的增长势头,但随着中国现在大幅取消出境游限制,这个市场的增速将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速,甚至超过增速。疫情发生前的比率。 加速。
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家长似乎特别热衷于送还在中小学年龄的孩子去“朝圣”海外名校呢?
原因非常复杂。 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扩展,那将是另一篇长文。 这里我只能先选重要的原因,简单说一下。
首先,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中国父母不用多说,哪怕是中产阶级或者小康的中国父母,哪怕卖铁,也要先投资孩子的教育。“失去什么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金句尤其受到当今中国父母的欢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是国人对海外名校的推崇,以及顺势而为、随波逐流的国情。 几年前,流行的#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国#表情包反映了很多中国父母莫名的攀比焦虑。
第三,中国长期实行“一孩”计划生育政策,直到几年前才允许生两个孩子。 尽管政府已经开始鼓励生育,但许多年轻夫妇仍然不打算生育更多。 有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国父母自然愿意花很多钱在独生子或者二胎的教育上。
虽然缺少上述原因,但它们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疫情前的每年夏天,英国著名大学的校园里总是挤满了尘土飞扬的中国大陆孩子。
据英国媒体报道,有一年,剑桥大学校园内“行走”的中国孩子数量之多,甚至迫使一所拥有近700年历史的学院首次关门,并拒绝任何访客。年龄。 因为一些不认自己出生的中国娃娃游客,把这所学院的校园当作自己中国母校的操场,“走进”这所学院的学生宿舍,有的孩子甚至爬上了宿舍楼顶。
不过这种奇闻轶事能登在报纸上,说明还是比较少见的。 总体来说,剑桥学生和当地居民还是很喜欢这些中国小游客的。
疫情这三年,这些时而顽皮,但基本老实可爱的“朝圣者”瞬间逃离了世界各地名校的校园,这或许也让各国东道主感到失落。 如今,随着中国重新开放、中国海外夏令营恢复,那些一直期盼着中国游客回归的国家感到欣慰:自己国家的名校终于可以用稚气的脸庞和饱满的心来迎接这些游客了。 梦想中的中国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