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浙江省金华市举办高校 毕业 生“人才夜市”专场, 求职 者在了解求职信息。视觉中国供图
7月20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2023“芯片机芯片人才”全球IC人才专场 招聘 会,求职者正在寻找工作。视觉中国供图
一直把考入体制内单位视为理想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张艳,在考试、编撰中频频受挫后,却“望而却步”。
最近,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一家制药公司,待遇优厚。 虽然可能是一个需要穿着无菌服在车间操作制药机器的岗位,但她也认为“目前我已经很满足了”。
与张彦的选择不同,毕业于西方大学艺术硕士的吴星云则抱着“不成功,不甘心”的心态。 在她看来,“读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想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硕士的价值。”
教育部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就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回答记者提问。他提到,当前 就业 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部分行业年轻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稳定就业仍需持续努力。
像张燕、吴星云这样,面临先“有工作”,再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他们应该如何选择?
“要求可以稍微低一点,但不能完全没有”
今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相关专业硕士毕业后,张艳觉得,“毕业后只要不是太挑剔,其实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只是人们不愿意随便找,更喜欢稳定的工作,福利待遇好。”
班级群里,老师曾经转发过一家养殖公司的招聘公告,但很少有人有去意向。 张艳坦言,“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从事农业。” 在她看来,这样的限制只是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要求可以稍微低一点,但不能完全没有”。
张岩所设想的理想工作和很多毕业生一样,考入了体制内的单位。 她参加青岛市市北区人才引进考试,万人应聘40人,比例为250:1。
后来,她“看开了”。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她觉得未来几年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如果我继续保持大一身份,全日制参加公考项目,可能会得不偿失。当我遇到薪水不错的公司时,我会选择先工作,有保障,压力不会太大。”
不久前,吴星云告别大学生活网资讯,搬进短期出租屋,准备四川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 为了利用自己的硕士学位,她倾向于申请需要硕士学位的机构和大学辅导员。
除了审核和编辑,吴星云还尝试向一些国企投递简历,但由于专业限制,国企招聘中匹配的职位很少。 她觉得自己在找工作时处于“上不去、下不去”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吴星云本科毕业后曾在一家传媒公司担任董事。 她想过重返传媒行业,但“过不了心里的坎”。“如果本科毕业就能工作,为什么还要读研究生?读研究生的价值是什么?”
作为95后,吴星云追求的是高性价比的购物。 在她看来,“找工作也是一样,我一直想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几年前,陈希木想通过博士后进站来避开毕业当年的就业热潮,没想到去年底她本应离站,却遇到了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她不得不选择推迟出发。“转了一圈,我发现博士后找工作更难了。”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陈希木就选择了农林技术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9年来,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想从事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
去年10月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后,陈希木踏上了求职的“坎坷路”。 她发现很多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并不是她想申请就能申请的。 她无奈地说,自己根本就不在招募范围之内。“这些单位要么只招应届毕业生,要么招高层次人才。刚出站的博士后既不是应届毕业生,也不具备招收高层次人才所需的职称和丰富的经验。只有极少数单位会明确写出博士后优先。我们这一小群人似乎被遗忘了。”
由于无法报考自己心仪的科研院所,陈希木“转战”了一些区县机构。 在严格的专业限制下,她只能应聘“三不限”职位,即专业、 学历 (大专及以上)、户籍不限制的职位。 考试的内容与她的科研方向无关。 她觉得,“我申请这样的职位肯定没有优势。”
“抓住机会,先找到工作再选工作”
张岩也后悔了。 她回忆,本科毕业时,一些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如果我当时直接干活,会比现在顺利很多。”
受疫情影响,直到今年3月份春招季开始,张艳才在群里看到招聘信息。 在线下招聘会上,她发现“两排生物医药公司快要被压垮了,每个HR手里的简历足有5厘米厚”。
幸运的是,张岩被其中一家公司录取。 但当时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想用我大一的身份,看看能不能进系统。” 考试屡次失败后三个月,她再次联系对方公司,却被告知“已经招满”。
她开始“疯狂”地向各个制药公司的职位投递简历。 由于她错过了企业招聘的黄金期,虽然她降低了薪资要求,但她发出的简历仍然落入大海。
随后,她从思念的公司HR部门得到了好消息。“我经常向这位HR询问公司的招聘动态,那天我说还没找到工作,对方却告诉我只是有一个空缺职位。”
对于这个职位,HR没有具体说明具体的工作内容。 张岩猜测,“很可能需要穿着无菌服才能在车间里操作制药机器,很多科研人员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基础工作。”
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抓住机会,先找到工作,再选择职业,能找到这样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我很满意”。 她如愿找到了一份工作。
博士毕业时,陈希木放弃了贵州省一家科研单位的工作机会,这对于从河北老家结婚定居北京的她来说“太遥远”。 如今找不到工作,她坦言,“有时候我也很懊恼当时为什么不去那里。”
现在,她不再给自己设限。 经过近一年的求职,她击碎了将自己与体制内外隔绝的“罩子”,决定接受“罩子”之外的工作。
陈希木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到出站时,如果还没有在体制内找到工作,就先找工作养活自己。 但她认为,“这只是我遇到的就业障碍,我选择退一步。” 目前,她正在等待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机构、大学、企业、创业,我愿意尝试各种工作机会。”
在坚持考试制度的同时,吴行云也开始向没有制度的学院和民办学院投递简历,并放宽了地域限制。 尽管遇到了就业障碍,但她觉得“永远不可能安然无恙”。“无论最后能否签下自己喜欢的工作,都还没有结束,你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教育并不是招聘市场的唯一优势”
吴行云觉得自己现在的心态就是“不放”。 她说,“不放弃的全部源泉就是想要做自己,想要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想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想随便做决定。现阶段我还是想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追求。”
但陈希木觉得,是“博士后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的过高期望拖了她的后腿。 现在,她决定放下束缚,“调整心态,降低期望,相信自己,同时不断进取,发挥自己的价值”。
北京某高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坦言:“现在,博士毕业生更容易寻找学历降低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很多博士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直接与硕士毕业生竞争。另一方面,普通院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也受到了冲击,造成了心态调整的问题。”
哈尔滨一所大学的就业指导老师也发现,高学历毕业生如果在自己喜欢的科研院所找不到工作,通常会降低标准去匹配其他工作。
“但是,会有一些毕业生一心想着去国企或者参加公考,有参加考试的惯性思维。” 她举了一个例子。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今年没有通过考试,是因为题目不够。 如果复习得好,明年就能通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分析,高校扩招导致高学历求职者数量不断增加,招聘市场需求端并没有释放出更多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岗位。
寻找与自己学历相匹配的工作,在毛宇飞看来,就是在当前求职判断中决定学历提升时的判断。“这种判断或许适用于几年前的招聘市场,但今天并不完全适用。”
他提醒,“学历是优势,但并不是招聘市场的唯一优势。招聘方还希望应聘者在工作经验、性格、数字化办公等方面具有优势。”
上述哈尔滨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建议,年轻人在确定求职目标时可以拓宽视野,充分把握求职黄金期,多方式主动出击、投递。 尽早规划,等到毕业年级才考虑就业,尽快了解职场,通过实习了解自己在社会的“行情”,丰富自己的个人简历,帮助自己更好的定位和职业生涯的准备。
面对“先有工作”和“找到理想工作”之间的选择,毛宇飞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年轻人的长期目标。 它要求求职者在学历、经验、技能、业绩等方面达到高标准,这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是困难的。
他说:“与追求长远的理想目标相比,应届毕业生首先需要在短期内找到一份工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深入了解行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积累人力资本、专业技能、数字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为理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受访者要求,张岩、吴星云、陈希木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