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医药企业 跨国药企中国 销冠

跨国 药企普遍对中国运营团队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出更细化的要求

文字| 赵天宇

编辑| 小王

图片/

8月前后,跨国制药及器械公司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

默克、罗氏、阿斯利康等多家跨国药企上半年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今年中国市场业务的复苏,给很多跨国药企带来了较好的业绩反弹。”IQVIA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告诉《财经大健康》,“在COVID-19疫情之前,许多跨国药企都加快了创新产品的推出。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新品的推出并没有停止。 今年以来,效果逐渐显现。

1号

中国市场表现看好

部分跨国药企上半年在华业绩有所增长。

8月1日,默克披露2023年全球业绩半年报, 营收 295亿美元, 同比 下降3.19%。 不过,区域业绩显示,上半年,中国地区销售额达到35.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67亿元,同比增长45.1%。

这使得默克成为上半年跨国药企在华“销量第一”。

即使与中国 本土 药企相比,默克公司上半年在华销售额也相当高。 目前,中国医药企业仍处于上半年财报披露阶段。A股市场多家药企中,约有70家公布了上半年业绩,只有一家营收突破300亿元。 与此相比,默克中国的销量暂时排名第二。

即使以去年同期为参考,A股市场多家本土药企中,2022年上半年营收能超过250亿元的也只有5家。

默克中国今年上半年业绩的主要来源是HPV 疫苗 。

默沙东财报显示,上半年,HPV疫苗为其带来44.3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41.39%。 默克表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中国。

自去年8月30日起,在中国,默沙东九价HPV疫苗的适用人群已从16-26岁扩大到9-45岁。 接种人群大幅扩大后,九价HPV疫苗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疫苗上市前,需要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的批签发。HPV疫苗的市场供应量正在上升,从批次发布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中泰证券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HPV疫苗将发行342批次,同比增长62.9%。 其中,默沙东四价HPV有26批次,同比增长18.2%; 九价HPV疫苗62批次,同比增长55%。

图/中泰证券

跨国制药公司罗氏2023年上半年总营收为297.79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476亿元),同比下降2%。 不过,珞氏在中国的业务收入正在增长。

上半年,罗氏在华制药业务和诊断业务营收双双增长,两项业务在华营收合计为3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

中国和阿斯利康的业绩增长。

2023年上半年,阿斯利康总营收222.95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中国区营收30.43亿美元,约2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增长7%(基于不排除新冠产品的增长速度,若排除则增长9%),占全球业绩的14%。

对于中国业务是否有计划分拆成单独上市公司,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克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研究了很多东西、很多选择、很多策略、很多场景,90%到95 %%的研究还不到位,所以对于这个传闻,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中国目前的结构感到满意,目前的重点是让更多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并与本土公司尤其是生物科技公司合作。 ”

下半年,阿斯利康在华预计将有3个突破性药物:BTK抑制剂阿科替尼有望获批用于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预计将被批准用于HFp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依库珠单抗预计将被批准用于治疗 NMOSD(视神经脊髓炎)。

中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和分析,阿斯利康一直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销售最重要的市场,其在华业务销售额占阿斯利康新兴市场业务销售额的近50%。 占总收入的比例也接近15%。 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上,也领先于其他跨国药企。

2号

控制成本,采购更加谨慎

一些跨国公司也透露,2023年上半年在华业绩将出现下滑。

8月10日,伊米纳()宣布,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63亿美元,同比下降约5%; 上半年净亏损2.31亿美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试剂和软件。

财报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1.14亿美元,同比下降3%; 上半年营收2.05亿美元,同比下降16%。

对于中国市场表现下滑的原因,伊米纳回应《财经与健康》称,今年中国市场的表现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全球通胀、汇率、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市场竞赛。 大多数客户都遇到了资金压力,停止或推迟了业务扩张。 同时,客户在库存管理和投资方面也更加谨慎。

下调了全年业绩预期。 预计全年收入较2022年增长1%。公司原本预计增长7%-10%。

伊尔米纳向《财经大健康》表示,包括中国在内,预计公司下半年营收将继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客户采购更加谨慎、经济复苏时间较长等。 为此,公司将加强对X-平台的客户支持,并继续以更严格的方式控制成本。

3号

涵盖本地化

制造、分销和供应链环节

跨国公司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 相反,一些企业仍然维持并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计划,采取“在中国”的策略。

顾名思义,它在中国,为中国市场生产商品,并持续活跃在中国。

在刘立和看来,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中国这个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市场的药品销售稳定,本土化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举措。

3月25日,阿斯利康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在青岛建设国内pMDI生产供应基地,总投资约4.5亿美元。

这并不是阿斯利康与青岛的首次合作。 去年6月,阿斯利康宣布在青岛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设立罕见病主题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和产业基金。

赛诺菲首席执行官韩保罗(Paul)8月表示,中国市场是赛诺菲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始终强调中国市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 赛诺菲集团2022年年度财报中,其在华全年销售额为31.23亿欧元,同比增长6.2%。

赛诺菲于2022年底与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投资近5亿元启动北京生产基地胰岛素产能扩建项目,扩大当地产能。

咨询公司德勤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即使在近期经济低迷的压力下,跨国公司仍然认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完善的供应链和物流基础设施。 并认为这些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要总结总体趋势的话,那就是在华资本投资趋于理性,本土化战略,在华分支机构对独立经营权要求较高。” 这是德勤在上述报告中的分析。

刘立和告诉《财经大健康》,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跨国药企最重要的市场,也是很多跨国公司要求全球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例如,肿瘤药物、高端非计划免疫疫苗等重磅产品在中国市场保持强劲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高的国家,也是跨国药企需要重点布局的地区。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本土化进程也在加速,不仅在制造方面,在自建完整供应链方面也是如此。 例如,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等都实现了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供应。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或入股的方式获得本地化供应链,如美敦力收购康辉、波士顿科学收购等。 还有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或参与医疗信息系统。 例如,飞利浦投资风险投资公司慧康,共同打造医院级智慧医疗信息系统。

尽管收入下降生活网报道,仍继续投资中国市场。 去年,该公司在上海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 今年,本地制造的产品已经交付。 今年,公司与上海医药控股、国药器械上海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确保配送物流方面的专业性、合规性。“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中国基因产业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邵文斌表示,很多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已经意识到本土化是必要的发展战略。

4号

更加注重中国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跨国公司仍然依靠创新产品作为增长点,但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

目前,跨国药企的普遍做法是重新巩固其核心市场,例如已有优势的城市和核心医院。

过去,跨国药企往往向基层、县域扩张,摊位分布广泛。 但他们逐渐发现,从商业投资效率来看,投入产出比其实并不高。

邵文斌观察到,新冠疫情消退后,不少创新企业回归原来的核心市场。 而对于投资回报不明确的草根市场,跨国公司重新评估是否投资,或者用数字化、电子商务等多渠道营销方式进行覆盖。

对于中国运营团队来说,跨国药企的思路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果说过去是相对粗放的投资,那么现在跨国药企对中国业务的管理更加精细化。” 邵文斌表示,跨国药企普遍提出中国运营团队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问题。 更详细的要求。

对于接下来在中国的发展路径,邵文斌认为,跨国公司不断投入创新,同时进一步开拓传统产品的市场。 能够在这两方面做好的企业,在国内还是能够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的。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