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专业 虹野 不能成为 避坑

张雪峰“举报新闻从业人员打断腿”言论引发的舆论涟漪生活网消息,拖延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预期。 张雪峰关于自愿举报的言论越来越受到关注。 张雪峰的批评者认为,他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过于功利和短视,他为所谓普通家庭和普通学生规划的道路也过于狭窄。

然而,张的支持者不同意。 他们认为,张是“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从现实 就业 导向出发提出建议。 虽然他的很多说法很武断,但对于无知的家长和考生来说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那些批评张雪峰的人太理想化了,或者说没有根据。 在当前环境下,谈论“兴趣”或更多元化的职业规划对于大多数候选人来说就是“为什么不吃肉”。

平心而论,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 张雪峰本人就是时代的产物,无论走红还是失信,考生面临的大环境都不会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下,没有张雪峰,但也有赵雪峰、王雪峰。

张雪峰给普通人最“有用”的建议,集中在所谓选择专业的“避坑”上。 他的负面专业名单不仅限于新闻,还有很多其他专业。 他经常说:“不要申请这个,不要申请那个”。 事实上,近年来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天坑专业”的讨论越来越多,“天坑专业”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从文史哲到生化环保材料,从土木工程到企业管理,看完这些建议“慎重报道”的专业,感觉根本就没有什么专业可以学。

如果孤立地谈专业选择,“热门专业”似乎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 二十年前流行的专业今天可能会变得不流行,二十年前不流行的专业现在可能会流行。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纵向看历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热门专业”越来越少,“天坑专业”越来越多。

问题不在于专业环境,而在于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经历了7%以上的高增长,高增长意味着所有行业都有机会。 外资大规模进入是营销的机会,大规模房地产建设是土木工程的机会,大规模数字化是IT人才的机会,大规模金融扩张是经济管理和法律的机会专业人士...

对于20年前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后不同专业的收入可能有差异,但就业率是杠杠的。 而且,当时大城市的房价还没有起飞,几乎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想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困难。 小林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当营业员,小林进了一家银行当柜员,小何进了一家报社当记者,但他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因为他们的月薪可以买一平方大城市里的一米房子。

那时候,阶级过渡的大门是敞开的。 无论你学习什么专业,你都可以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电梯。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外贸、投资、房地产、金融大规模扩张阶段即将结束。 宏观经济的高增长将带来各行各业的高增长。 只有高增长的行业才能容纳足够的新增就业岗位,而各行各业都进入了转型调整期,这意味着大部分行业的就业都在下降。 处于饱和状态。

另一方面,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的疯涨。 大多数行业的收入已经无法支撑年轻人在核心城市凭一己之力买房,连掏空“六个钱包”买房都非常困难。 要想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一些热门行业。

向上攀登的通道越来越窄。 保持高增长、高收入的行业太少,大家都想挤进这些领域。 如果这些高增长的行业挤不进去,那就只有公考和考试了。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家长和考生的焦虑从来不是张雪峰等人人为制造的,而是大社会环境造成的。

经济环境是一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不相适应,进一步放大了就业矛盾。

中国的就业人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层:

第一产业就业(农民)

第二产业就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产业工人)

生活服务业(餐饮、商业、物流等一般服务业,含个体工商户)

体制 内白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教师、医务人员)

体制外白领(外企、大型私营企业员工)

下图为2004年中国就业人口结构。

2004年,中国约有7.5亿就业人员,4亿非农就业人员,3.5亿农民,体制内白领5000万,占不到7%,体制外白领2000万,占低于3%。 白领工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9%多一点。

今年本科、专科毕业生占同年龄段的5.2%,专科毕业生仅占同年龄段的10.4%。 这个比例与当时白领岗位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一致。 因此,本科生毕业后几乎肯定能获得白领工作,而专科生绝大多数都可以从事白领工作。

到2022年,中国的就业结构会是什么样子?

农民数量减少到1.8亿左右,比2004年减少了近一半。与2004年相比,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了0万,服务业蓝领工人数量增加了3000万左右,白人数量增加了3000万左右。 ——体制内白领增加3000万,体制外白领增加5000万。 白领就业机会比2004年增加了1.4倍,白领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0%-21%。

然而,大学扩招的速度远快于白领工作的扩招速度。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比2004年增长2.8倍。1995年左右出生的人中,本科生占25%,专科生占53%。 本科生在同龄人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白领岗位在全社会的比例。 至少20%的本科生找不到白领工作; 同时,如果80%的本科生能找到白领工作,那么大学生几乎100%找不到白领工作。 这是一个统计事实。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线性发展。 由于计划生育的普遍存在,中国家长普遍愿意对教育进行投资,这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比中国高得多,就业人口中“白领”的比例自然也更高。 大学毕业生找到“白领”工作相对容易。 而且,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小。 大学毕业后不做白领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

但我国的客观事实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存在很大差异。 家长和学生普遍抱有毕业后成为“白领”的期望。 然而,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中国不可能无限期地增加白领就业岗位。 虽然中国白领的比例较低,只占城镇就业的三分之一,占总就业的五分之一,但白领的绝对数量已经非常大了——中国是唯一一个全球白领人数超过1亿。 一是美国。 而且,1.5亿白领比日本总人口还多。

大学(含专科)毕业生的比例远高于整个市场白领岗位的比例。 大学毕业不一定能成为白领,对于个人来说,只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对于个人来说,自愿举报越来越谨慎,甚至越来越依赖外脑,确实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当大家都在自愿报告上“卷起来”时,整个社会却无法获得帕累托改进。 要解决问题,管理好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就业“开源”、优化教育结构。

社会可以做以下事情。

一是更大程度释放经济活力。 过去18年,体制外白领岗位增长了约2.5倍,而同期体制内白领岗位仅增长了60%。 体制内的白领岗位仍然多于体制外。 这是客观事实。 很难批评选择参加公考的个人行为,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更多新的白领工作机会只能由体制外创造。 没有全社会的经济活力,就不可能有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质量,有效控制大城市生活成本。 考虑到中国的体量和发展阶段,中国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只能是蓝领岗位,这一点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那么只能让蓝领工作有更高的收入、更有尊严,这就需要技术驱动、品牌驱动。 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而不是一个“小国寡民”。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 将蓝领工人的收入提高到“高级白领”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类似新加坡组屋的方式能否推广,租购平权能否推广?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安定下来创业,这个社会肯定不够健康。

三是切实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我国立足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高等教育结构要适应这一基本国情,一味追求“做大做快”,提高毛入学率特别是本科毛入学率。 解决“更多人上大学”的问题,无非是将更大的矛盾积累到就业阶段。

或许,相当多的院校和专业最终还是要与大学毕业生对接,最终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蓝领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要变成职业学校,而是要在专业设置、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匹配,管理好就业预期。 否则,高等教育将继续陷入资源错配,很多人上一所看似将来能“成为白领”的大学,最终只能抱有虚假的希望和虚幻的泡沫,而这些泡沫总是会破灭。他们毕业了。

结论: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职业和职业。 如果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优先考虑“规避陷阱”和“规避风险”,则是社会活力衰退的表现。 志愿 者举报指导已成为突出学校,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产品。 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定是“三百六十行,行各行各业最好”。“天坑专业”越来越少,“热门专业”越来越多。 这应该是全社会的真实期盼。

注:人口和就业结构数据参考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公报》、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经计算,它们四舍五入到 1000 万的水平。

关于考生填写志愿的具体建议,请参见《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和《高考志愿填报及如何适应时代变化》。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