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临近,多家知名 游戏 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假期间未 成年 人游戏限制的通知》,宣称未成年用户只能在7月起的周五、周六、周日玩8月1日至8月31日。 每晚20:00至21:00之间登录体验游戏,整个暑假期间每个未成年人的总游戏时间将被限制为26小时。
同时,针对未成年人可能使用成人 账号 等问题,游戏厂商还将加强利用人脸识别 验证 拦截,并利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确定疑似未成年人。账户、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将被纳入防 沉迷 监管。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 暑假期间,时间相对充裕,《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大型网游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但过于沉迷于游戏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游戏厂商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行动。
以一家科技公司为例。2017年以来,公司陆续研发推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人脸识别拦截、游戏分级等技术治理措施。2020年以来,上述公司不断收紧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规定每日最长游戏时间为1小时,周末节假日为2小时,并加强未成年人账号安全认证。
今年暑假,玩游戏“限时”规定更加严格,未成年人62天内玩网络游戏的总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防范,对降低网络游戏成瘾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从治理有效性来看,当前以“限时限量”为主的治理措施仍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沉迷网络游戏,原因并不简单
与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娱乐活动相比,未成年人似乎越来越愿意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 少数孩子甚至出现沉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心理问题,妨碍正常生活和学习。 影响。 这种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这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大脑的奖励系统和冲动控制机制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游戏的即时满足和刺激所吸引。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身份建构、自我探索、社会性发展均处于早期阶段。 网络游戏提供的虚拟角色扮演体验可谓精彩,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冒险、成就感和社交的心理需求。 有些孩子甚至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缺失和情感压力。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网络游戏普遍采用奖励系统、时间限制、成就感、社交互动等设计策略,会激发玩家的兴趣和时间投入,但这也容易导致一些人自控能力较弱,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健康受损、社交障碍、心理成瘾等问题。
“限时”不足以解决问题
游戏厂商暑假推出的未成年人游戏限制,通过减少游戏时间来降低成瘾的可能性。 性能仍显不足。
一方面,尽管采用账户验证、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未成年人仍可能尝试使用他人账户、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数字工具绕过验证系统,以获取更多信息。信息。 游戏时间。
另一方面,限制游戏时间并不能教会未成年人如何合理玩网络游戏。 他们需要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游戏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并培养其他有益的兴趣和技能。
此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缺乏监督和引导,没有妥善处理亲子关系,那么即使有时间限制和账号验证,孩子仍然可能不遵守限制。 同时,除了限制玩耍时间外,家庭和社会还需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替代选择,例如其他类型的健康娱乐活动。
除了技术之外,治理也需要跟上
显然,仅仅依靠时间限制和账户验证并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 还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政策等手段,构建包括教育引导、家庭监管、游戏内容完善、行业自我监控等在内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技术层面,游戏厂商有必要引入更加灵活的时限机制,以满足不同未成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可以提供更长的游戏时间,在学业繁忙期间可以实行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切实平衡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 同时,游戏厂商除了人脸识别验证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验证方式,如声纹识别、指纹识别等,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持续改进AI机器学习算法以减少错误。 可以提高误判和漏判的可能性,提高防沉迷监管的效果。 此外,厂商还应开发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家长控制工具,过滤不当内容,并提供实时监控报告生活网报道,方便家长对孩子游戏行为的日常管理。
在综合治理层面,游戏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分享最佳实践。 大力投入资源进行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数据分析和防沉迷机制也非常重要,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要继续推动游戏教育发展,将游戏融入教育过程,使其成为有用的学习工具,积极推广多元化的娱乐选择,鼓励未成年人参与体育、艺术、阅读等。以及社交等有益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仅仅依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监督等各个层面入手,协调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合理的游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