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以为的 关于演唱会最大的误会是什么

对于 演唱会 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也就是说,你以为演唱会抢票是春运抢票,但实际上真正的演唱会抢票是机动车抽奖。

这是一种供给不足,可以让一切制度、政策、巧妙完美的计划变得毫无用处。

截至发稿,大麦网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界面,仅天津站的总点击量就达到了527.8万。 大麦平台共释放门票约12.99万张。 粗略统计,能看到这部剧的人还不到2.5%。

相比之下,2023年1月天津个人机动车彩票中奖率为0.85%。

每当抢不到票的时候,总有人认为解决了黄牛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最好用12306的形式,加强实名认证,禁止转售。”

但试想一下,如果在12306上出售热门房产或机动车牌照,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误会。

政府努力为每一位春节期间想回家的农民工安排一个质优价廉的高铁座位。

但如果遇到资源严重稀缺的情况,诸神来了就得动摇人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牛的地位也很有趣。 有些人总认为,解决了黄牛,所有买不到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上,黄牛的存在既不规范市场,也不影响分配。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爆炸性的理论。 也许黄牛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在人们因为买不到票而无能为力、愤怒的时候充当发泄的对象。

*今年五月天演唱会歌迷说出的最后一句口号

在票务市场上,最愿意讲故事的永远是黄牛本身。

在网络上众多黄牛的“内幕爆料”中,他们总是戴着口罩、使用变声软件。

有的线下跟你聊天,号称一手就能遮天,比组织者还要深入人心。

他们总是试图营造一种黄牛拥有所有资源的感觉。 看来他们并没有点头,就连大麦也不敢开门放票。 即使门票正式面向大众销售,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开放,门票似乎就失去了灵魂和本质,你为遇见偶像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义。

他们总喜欢说自己获得了财富和自由。 谈论自己时,他们总是张口闭嘴,声称自己当黄牛赚了多少钱、房子,喜欢在细节中透露出几分沧桑。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这样的地位,却还要冒着被警察撞倒的风险去上班。 难道说,送人走后门就是他们权力的体现? 是不是像《绝命毒师》白大师所说的“我就是喜欢做艺术”的心态?

或许,这就是江湖。

但当你问他们那么多的“内部门票”在哪里时,他们总是躲着警察,把你拖到演唱会场地后门,神秘地拿出一张打印在A4纸上的黑白“工作证”。

至于黄牛的能量有多少,我深有体会。 上次去音乐节的时候,一开始买的是黄牛票,结果快要抢到票了。 我什至看到那个人从马路对面向我走来,但我只能看着他被警察按住,然后我得到了下面的截图。

巧合的是,那场音乐节结束后,我因为和别人一起抓到了骗子,去派出所坐了一会儿。 看着蹲在地上的黑牛,我更加确定早上被撞倒的哥们真的不是在跟我开玩笑。 不过,在和警察的闲聊中,我还收获了其他的东西,比如抓黄牛,这肯定需要组织者的配合。

至少对我来说,从那天晚上开始,我不再相信“黄牛和组织者形成地下黑市”之类的都市传说。

我听过最离谱的阴谋论就是,明星订高票价会被物价局约谈,所以需要用黄牛当白手套,代卖高价票。 这种明星和球队指望多卖30%的门票就能卖出更多的钱来实现盈利的想法,是典型的“金锄头皇帝”想法。 对于演出行业的上游来说,没有必要办一场指望门票赚钱的演出。 真正的好处是赞助、品牌和社会影响力。

如果黄牛有一张票,当所有人都认为他有一百张票时,黄牛只能受益最大。 他们就像一个三流的成功讲师,假装成功来愚弄那些想要成功的人。

虽然大家都这样骂,但是确实,这是一个靠骂就能得到好处的职业。

有时候我什至感觉很多黄牛主动把自己被骂的新闻上了热搜。 虽然这个猜想很难找到证据,但根据一个基本的市场原理,当一个行为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时,就一定会有人去做。

结合前两天“黄牛烧掉1700元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著名新闻,第一条视频就是黄牛自己拍摄的。

不管票的真伪。 我最不明白的是,如果这种没人愿意我就烧掉的事情发生在街头时尚圈。 老玩家肯定会这样评价:“这太老套了,营销团队跟不上热门”。

为何黄牛要使出这一招,众人都说“因为黄牛赚钱太容易了”?

*其实最后发现主流还是抢,真正的加票和黄牛票永远只是一小部分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喜欢炫耀权力的基本上都是下游和小人物。 但人们常常觉得,主办方和平台不打击黄牛,是一场“利益共同体的狂欢节”。

所以当真正火爆的游戏试图从机构层面消灭黄牛的时候。 我们总能发现,更多的不良情绪被投射到了主办方和艺术家身上。

比如年初梁静茹和刘若英的演唱会,就因为严格的实名制而引起了不少负面舆论。

这个时候解决供需问题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把调控权完全交给市场。 简单来说,如果来的人多,那我就把票卖天价。

但执行起来往往就像给一件艺术品定价一样困难。 比如王菲曾经将自己的演唱会定价为一万元,在被粉丝骂的同时,居然还被物价局约谈。 因为归根结底,作为流行音乐人,演出的定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必须明确公民娱乐的定位。

从演唱会的商品价值来看,其实几乎所有的票价都定得很低。

第二种是国外最主流的方案。 尤其是在偶像产业发达的地区。 如果供给真的远远大于需求,那么用手的速度与互联网的速度进行比较是不公平的,而且仍然是彩票。 但即便是抽奖,也只有真正的粉丝才有资格。

比如日本的热门节目都是抽奖的,大粉丝们拥有一切权重优势,但还是要老老实实缴纳会员费,加入粉丝俱乐部,每年给你送小礼物,定期向会员抽演出门票。

这种商业模式与欧洲球迷类似。 虽然一个赛季很多冷门比赛的座位可能不够,但到了大型比赛,场馆内的座位大部分都是在球迷俱乐部购买季票的资深球迷。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不得不承认返泉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 大多数流量偶像的演出基本都能得到保证,买票的都是真粉丝。 唯一的问题是,在抽奖的资格审核上,充满了中国特色的网络式歧视。

*重点翻译一下上图的意思:买第一张专辑200张,第二张专辑2张,超级聊天等级13级的,按照买第一张专辑的数量进群

真是人性化,甚至不是按照“谁买专辑多谁得票”来分配的。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常常从最功利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事物的商品价值。

排队、抢、稀缺本身就构成了其消费价值的一部分。 就像去餐馆一样。 有些人喜欢排队去餐厅,但很少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我知道很好吃,但不值得排队两个小时。”

排队、抢与不抢,早已成为这个时代代价的一部分。

我最喜欢的上海法租界的一家咖啡店太受欢迎了,我总是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我开发了一个小程序来预约并提前两个小时放号。 有趣的是,每个周末,哪怕是早上8点,发布的前十秒都被抢光了。 转身就看到闲鱼上卖预约号的50元。

我想,相比于演唱会,这才是改变行业趋势的黄牛正规军。 说实话,有真经商头脑的黄牛已经转而卖聚福长网红店的排名了。 与演唱会门票相比,风险更小,无成本,真正能够降低普通用户的维度。 常年开放,收入稳定,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进不去游戏。

这才是真正的从上游到下游整个行业的垄断。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顾客,我很难要求店家设计一个可以杜绝黄牛的系统,也许他们也做不到。 只是当这种程度的抢抢和排队成为消费体验的一部分时,我自然会抛弃他。 但对我来说,在他们工作的时候能正常预约可能就是最后的好消息了。

但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演唱会市场也是如此。 比如,当演唱会、歌手更具社交属性和消费属性时,黄牛和票务市场就会更加活跃。

但在歌迷圈和更多的地下乐坛,表演和音乐才是更具有实用价值的事情。“买不到票”的话题属性也会变得很弱。

这个时候我想回到这篇文章的意义。

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不正确的,不应该提倡抢票、抢不到票,然后怪罪黄牛。 我只是想表明,在绝对客观的事实面前,无论黄牛是否存在,他对于没有选票这一事实并不重要。

但它对于我们“公路店”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有证明“小众”和“非主流”,甚至“次流”存在的意义。《下北泽一生中最倒霉的一天》一书中提到,日本有一家专门销售小众产品的便利店,名叫先锋村,里面就像一本堂吉诃德,里面装满了“无用的东西”(以价格便宜着称的连锁超市)。“利基”存在的意义难道就是这样吗?

*先锋村总店

证明“少数”和“次要”的含义本身似乎是一件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人都明白,走红往往是这个群体中真正优秀的个体的命运,那么保持少数又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这样坚持,有些人还是陷入了彻底的矛盾。“当我喜欢的东西变得流行时,我立即开始不喜欢它。” 所有人都会说这是一种不体面的情绪。

一方面,我注意到今年演出市场的性质是极度紧缺的;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我的消费习惯非常明显地回避时尚。 甚至,当我喜欢的小众厂牌和音乐风格越来越被市场认可时,我几乎会下意识地减少对它的喜爱。

袁宏志在《泡沫经济文化》中描述了一个品牌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中“价格”的变化过程。 举例来说,“它曾经是‘时尚’的代名词,后来因为更多的人拥有这个品牌的产品(流行度),其价值下降,但由于消费量大,价格反而上涨。也就是说,稀有性(脱离最大公约数)使原始消费者获得了‘时尚’(与众不同)的必要手段,但另一方面,流行现象的核心在于大众化(最大公约数),所以商品最终会被大量购买(会被很多人穿)。所以,这里的涨价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大量的需求。”

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演出市场。

但对我来说,知道这一点让我明白了。 对一个逐渐成为大众审美的事物近乎直觉的厌恶,并不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自我意识,而是因为我穷。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