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是什么手足口病也属温病
你听说过温病吗?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黑死病、鼠疫、天花、流感等。现在,温病仍然是常见病,特别是春天更是温病的高发季节。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是什么?手足口病也属温病,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也属温病 温病如何鉴别 温热有哪些症状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分类
鉴别点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发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症候特点初期见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初期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
病机传变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入
病势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初起治则以解表透邪为主以清泄里热为主
温病是什么
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 、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外感急性热病除各自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共同之处:
①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
③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
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手足口病也属温病
实际上,温病并不局限于大的瘟疫,疟疾、水痘、麻疹、非典、流感、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流脑、痢疾、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都属于中医所说的温病的范畴。防治温病,一定要固表为先。外感病的发生,是邪气从体外侵袭人体,初期的病变部位在体表,中医称之为表证。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给邪气找出路。也就是说,凡是表证,都要解除表邪,治疗用解表法。
常见的解表法包括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辛平表散法等。可以看到,这些解表法都包括一个“辛”字。“辛”是指药物的味,它有发散作用。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虽然都用辛味,但是一凉一温却又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表热证误用了辛温,就如同“火上浇油”;如果表寒证误用了辛凉解表,就如同“雪上加霜”。
温病如何鉴别
(1)发热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发热,而外感温热之邪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所以各种温热病都具有发热这个共同症状。温病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它具有两面性,在一定情况下,如温病初期阶段,发热是一种主动防御反应,是正邪相搏,正气抗邪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发热毕竟是个病理过程,常会消耗正气,损害机体,严重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温病发热的机理,可以这样认为:热邪侵袭机体后,正气奋起抗邪,由于邪正交争,导致卫气营血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胜则热”或“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以致体温升高而发热。
发热见于温热病,类型复杂,要正确鉴别,必须抓住这一主证的 特点,结合伴随症候表现进行分析比较。温病发热,对属阳性发热,其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变化多而快,病程相对较短,一般热势较高,并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这和内伤发热显然有别。当然在温病末期,由于热邪逗留,其阴亏虚,也可出现类似内伤发热的虚热证或虚实夹杂证,但其病因及病理经过与内伤发热有所不同。
各种温病均有典型的热型,根据发热时体温的升高和持续情况分,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消耗热、回归热、波状热以及不规则热等;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又可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温病初期,热邪在卫时常见低热或中等热。温病中期,邪在气分时以高热居多。温病极期,热邪深入营血时,则多见高热或超高热。温病进入恢复期,如有发热则每多低热。至于不同的热型,则常见于不同温热病的自然过程中,联系具体病种,这些不同热型的分布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伤寒、大叶型肺炎可见典型的稽留热;败血症、脓毒败血症、往往可见到弛张热、消耗热;典型的疟疾多为间歇热;不规则热可见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流感、支气管炎等较常见。
中医对各种发热的辨证,主要分如下几种类型:
发热恶寒 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卫表的特征。在败血症时,由于热邪充斥表里,正邪剧争,则可见憎寒战抖,壮热不退。
寒热往来 寒时不热,热时不寒,界限分明,交替出现的称寒热往来。为热郁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是邪在半表半里的主要特征。
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热邪入里的主要标志。但同是入里热证,临床有在气,在营、入血的区别,其发热情况亦有所不同。大凡气分热的典型热像为高热、恶热,肠腑实热证,多表现为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湿热证逗留气分,为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稍退,既而又发热。
发热夜甚 热邪传入营、血分,发热夜间尤甚。
夜热早凉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低热 温病后期持续低热,手足心热尤甚的,为肝肾阴虚,虚多邪少。
(2)出汗
出汗是腠里开泄,汗腺分泌增强所致。隐性汗一般不被人们注意,显性汗则易察觉。出汗可以排泄废物,驱邪外出,散发热量而降低体温;但过度出汗往往伤津液耗阳气。因此,在温病过程中注意汗之有无、多少,以及出汗时的全身状况,对于辨别症候、判断病情、预测转归,有一定实践意义。
无汗,见于温病初起,多为邪袭肌表,卫气被郁, 腠里闭塞所致,故兼有发热恶寒。如热入营分,烦躁高热而无汗的,则多因热伤营阴,津液耗伤,不能作汗所致。
常有汗出,而热不为汗所退者,多为湿热交蒸所致。汗多而兼壮热烦渴者,为气分热炽,正邪剧争的表现。大汗淋漓而肢冷脉伏,神志恍惚者,是亡阳虚脱的预兆。
另有一种战汗,即病人突然全身战粟,继之全身出汗,多见于热邪逗留气分阶段。为正气积聚力量,抗邪外出的佳象。故战汗之后,大多邪随汗出,热退身凉,脉象平和而病势向愈。但也有少数战栗而不能汗出,或战汗之后发热不退,烦躁不安,脉疾不平,乃正气虚惫,不能鼓邪外出而热复内陷的危重征象,病情严重,须防变幻。
(3)昏谵
昏谵包括神昏与谵语两种表现。由于神志昏迷与谵妄乱语常同时出现,所以习惯上两者往往并称。昏谵的基本特征是意识丧失,神志障碍,语无伦次;深度昏迷可以昏睡而不语,又称昏聩。温病过程中出现昏谵,多与热邪或湿热痰浊蒙闭心窍有关,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温病中容易引起昏迷的病种很多,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乙脑、流脑、结脑以及中暑,败血症等。这些病所引起的昏迷,一般多属闭证,实证。与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脱证判然有别。闭证中还需要区分是热闭还是痰蒙。热闭与痰蒙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热闭由热邪内陷心包,清窍闭阻所致,其昏迷程度深,且伴有高热,烦躁。谵语,舌绛苔焦等症,多见于热邪深入营血分阶段,痰蒙因湿热痰浊内蒙清窍而成,一般昏迷程度较浅,呈似清似寐状态,发热大多不高,或闻喉间痰声漉漉,舌苔腻黄厚。
除此而外,气分胃肠实热及下焦血虚,也可引起昏谵现象。前者往往兼有高热,口渴或腹胀疼痛拒按,便秘等阳明实热见证;后者常有少腹硬满,大便色黑而小便自利等瘀血蓄结见证。
综上可见,同一昏谵,其成因各不相同,证候表现亦有差异。凡是暑热闭与痰闭,昏谵是必有之症,且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属危急之候。而在气分高热时,有时亦可出现昏谵现象,但程度较浅,往往是一过性的,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对这些情况,必须审查细辨。
(4)痉厥
痉指痉挛强直而言。轻者手足蠕动,颈有抵抗;重者肢体抽搐,口角痉挛,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厥的含义有二,一为四肢逆冷,一为昏厥逆厥。
痉与厥本来是两个不同的症候,由于温病过程中常常先痉后厥,厥而又痉,痉厥并见,故习惯统称痉厥。温病出现痉挛,皆为肝风内动之象,临床着重鉴别虚实两大类型。
实风由于热邪炽盛所致,所谓“热极生风”邪热炽盛,阴液急剧耗损。筋脉干涸拘急则痉。如阳气被遏,郁而不运,则四末不温,清窍失灵则神昏。
鉴于温病常有高热,故肝风每易妄动。除热入肝经引动肝风外,其它如气分胃肠实热亢盛、心营热盛,亦可引动肝风。临床均各有不同的兼证。
实风多发生在温病的极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抽搐来势急剧,频繁有力,振幅较大,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肢冷晕厥,脉多洪数或弦数有力,舌红或绛。出现这些现象,往往表示证情危急。临床实践证明,痉厥发作次数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预后的好坏关系极大。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有效地防治实风内动,仔细地观察痉厥出现之前的一些动风先兆,是十分必要的。动风先兆大致有不定时惊跳,肌张力增强,颈项有抵抗,两目凝视,口角时尔颤抖以及烦躁加剧,意识障碍等。
虚风内动由阴虚而导致。多因热邪逗留日久,阴津血液慢性耗伤,筋脉失于濡养,而呈现动风之象,故称虚风内动。大凡虚风内动多发生在温病的后期阶段。临床表现除常有低热、颧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舌燥、盗汗、神疲欲眠、耳聋失语、舌尖红少津少苔、脉虚细带数等肝肾真阴大伤见证外,必有手足蠕动或瘈疭、口角颤抖、心中憺憺大动等虚风内动的表现。
温热有哪些症状
温热症状
典型症状: 除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
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
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