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锅 呢 早在一万年前就有的火锅是何时发展出现在流行的

现在中国各地都有火锅店,「四川火锅」、「重庆火锅」等随处可见,很多人也都非常喜欢吃火锅。那么这种吃法是怎么来的呢?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产生的时间很早,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不得而知,但大约一万年前,人们煮食用陶制的鼎,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以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可以说就是最早的火锅了。

到了西周时代,铜与铁的发明使器皿有了很大的改观,锅子用铜与铁制造,导热性更好,更轻便,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火锅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

东汉时期,火锅更前进了一步。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是可以分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差不多。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与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看似简单的火锅,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从形式到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观,而如今已形成了老少皆宜的大众饮食。

提起「麻婆豆腐」很多人都不陌生,许多饭店的菜单上都会有这道菜。可是,对于它的名字的来历,好奇的人多,知道的人少。

「麻婆豆腐」全称「陈麻婆豆腐」。据说在清朝同治元年,成都北郊万福桥边有一个「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老板娘脸上有几个麻点,人称「陈麻婆」。

万福桥横跨府河上,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之类的苦力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老板娘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做出的豆腐色味俱全,吃过的人没有不翘大拇指的。

有一些食客在饱饭之后,就拿老板娘开玩笑寻开心。其中有人看到老板娘脸上略有几个麻点,绰号「陈麻婆」,就将这道菜称为「陈麻婆豆腐」。后来这个称呼传开了,老板娘索性将饭铺改为「陈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手艺一直流传下去,竟成为四川具有代表性的名菜。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就被列为成都著名的一道菜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