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原研药”真的消失了吗?

958

近期,进口药原研药在国内难买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而最新的担忧是儿童打点滴常用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的“消失”。

近年来,关于一些外企不再在中国开展原研药业务的消息从未停止,例如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过进口原研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商品名:沐舒坦)停止销售一事。

事实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外企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之后调整了企业在华的业务结构。但一些进口药——包括此次引起话题之一的希舒美以及慢病类产品,例如降糖药拜糖平(阿卡波糖)——虽然在逐渐从公立医院里减少乃至消失,但依然可以在院外的零售、电商渠道自费购获。也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原研药(文中简称“进口药”)加紧了与高端、私立医疗机构的合作。

公众对进口药“消失”的焦虑背后,也显示出了对于国产仿制药疗效的不信任。国内在开展药品集采之前,就已施行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政策,以证明仿制药产品和原研药之间,具有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

总的来看,“进口药消失”这一话题,其现实情况与成因相对复杂,它涉及到国内多年来有关药政市场的一系列改革调整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环境变化。变幻之中,不同利益方的立场和决策都会在不同方面影响到这些进口药的命运。并且,每一款看似消失的药品,其“消失”的原因,或者是它们目前在国内的经营情况,都无法一概而论。

集采影响与外资药企的态度转变公众已经不止一次地叩问“进口药去哪了”。从时间上看,公众对于进口药越来越难在公立医院内买到的这一感受,基本出现在国内施行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之后。国家药品集采,是一种由政府牵头、药企参与的药品采购方式,国内首次施行这一政策的时间是2018年。它的核心策略为“以价换量”,即参与采购的公立医院(偶尔也包括公立医院以外的机构)拿出全年采购量的七成左右份额作为承诺采购量,企业进行竞争性竞价。愿意降价的企业将获得高于过往的销售量,不愿意降价的企业将失去相当份额的市场,市场由此重新洗牌。

这种采购模式的好处在于,在采购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采购价格,缓解了各个支付方(医保与个人)的支付压力。而从规则上来看,集采是引导“价低者胜”的竞赛。它意味着,如果外企愿意降价,且降价幅度超过本土药企,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就不会受太大影响。由于需要大幅降价,企业的销售收入会必然下滑。

外企的进口药也绝不缺乏积极降价的案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拜耳治疗糖尿病的进口药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苹)。在2020年1月的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拜唐苹报价0.181元/片。这一价格不仅低于中选药绿叶集团贝希的报价,还基于“同类品种超过最低报价1.8倍即出局”的规则,将华东医药的仿制药卡博平直接逼出局。

相似的案例还有赛诺菲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礼来的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钠)、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这些进口原研药产品都进行了大幅降价以进入集采。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