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保持本心不变 在充满负面信息的社会中

(文/Warren W Tryon Ph.D.,译/i看see)

通过谷歌,伪善可以这么定义:「 某人的道德标准或信仰与其日常行为不一致,需要经常性的做出伪装。 」伪善可以是有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人们可以察觉到他们的行为与其信念相矛盾,当然也有可能毫无察觉。对于后一种不自知的伪善,其实也很难逃出旁观者的火眼。

你有没有想过人们是如何才做到可以安逸的生活在一个充满伪善的世界里?比如,你有没有想过,善良的对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平等观念坚信不疑的美国公民,会诞生如此强烈的、曾经被南方受尊敬的绅士们所崇尚,至今仍在少数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德国淳朴的民众是为何会支持希特勒迫害犹太人?

同样的道理,人们又是如何平心静气地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大量不利于他们工作与生活负面信息的世界里。你有曾想过,yan草商人和他们的家人如何面对yan草所引起的世界范围肺癌这一现实。石油商人和他们的家人如何面对化石燃料导致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人们又怎么会安心的为那个不同意为他们提供干净空气、饮水和医疗的政客投上一票。从心理学角度看,否认和失调消减可以作为两个合理的解释。

对两个认知的解释

否认

否认通常发生在人们拒绝面对现实的时候。否认也会发生在当发现其他人所谓的信念与其言行出现巨大差异时。 尽管如此,否认是痛苦的,人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相信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于是产生了潜意识内的冲突。 然而多数生活于伪善之下的人并不会显得很有压力,看起来似乎欣然接受了那些伪善和负面信息,比起不停对现实思前想后要容易得多。

失调

伪善和负面信息会产生认知失调,当然除了些经常表现得虚伪的人,他们反而看起来毫不在意。这或许是因为失调消减现象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理性思考能力。 卡尼曼将人们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系统1和系统2。系统2是完全的理性思维。系统1凭借直觉,发自内心,让人自身感到舒适,从不会让人失望,但常常会导致一系列的,超过50种不易被察觉的错误出现。在人们面对伪善和负面信息时,两种思维同时站出来公证事实并缓和压力。但是此时情感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动机认知

看起来,想要舒适的生活在充满伪善和负面信息的社会里,仅靠认知是不够的,人们需要在伪善和负面信息出现在眼前时,保证自己仍旧能感觉良好。认知心理学证实,大脑处理认知到的实物时自然的产生情感,根据认知神经学的相关研究,我们的大脑存在一个负责产生情感的区域,在人们有意识处理相关信息时,会无意识的产生相关的情感。 人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命名为「热认知」,并证实了情感可以在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改变我们所认知到的现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常常会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但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按照大脑进化的顺序,高级思维皮层处于低级皮层之上,所以原始的负责处理情感的内部皮层比起新皮层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关于这种说法,神经解刨学已经给出了切实的证据: 负责产生焦虑、恐惧、逃生行为的内部皮层相对于起外部皮层而言,与脑内杏仁核及神经中枢有着更多且更为基础的神经连接,这种差别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情感会凌驾于认知之上。 因为杏仁核不受自主意识的控制,相反主观意识却会随情感而产生变化。

「否认」可以理解为受情绪所驱使。这里的动机是为了反证伪善中的矛盾所在,并抵销负面信息。「否认」是情感影响着认知。这种关于「否认」的观点被大家广泛认同,符合心理动力学标准。但就个人来看,我认为这种理解方式或多或少存在部分错误。在下一节中,我提出了一个基于情感的替代方案,不同于精神上的挣扎,这种方案依人们的基本情感需求为,打造一个最完美的理解事实的 ... ,从而不再为伪善和那些负面信息所困扰。

情感可以取代认知

邓肯和巴雷特用神经 ... 作为解释,替代原有的将认知与情感明确区分的思路。他们提供的神经学上的证据证明:「神经回路会将外部 ... 信号发送给整个大脑,包括我们所称的认知区域,同时也 ... 和影响着感官系统。」 事实证明,传递情感的与传递认知的神经 ... 是紧密相连的,认知和情感几乎不可能独立存在,两者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影响。 邓肯和巴雷特随后证实,重新认识这种这种相关性,无异于在观念上搭起一座桥梁,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日常行为习惯是如何建立的。

仅通过认知功能来理解人们如何能舒适的生活在充满伪善和负面信息的社会里是可行的。同样可以把人们的愤怒理解为对外界认知的一种反馈。但如此去理解所获得的答案对于衷于情感的人来说,并不能称之完整。

情感作为前景和背景

邓肯和巴雷特提到:「我们建议,根据人们注意力如何集中集中在哪,将核心事件作为自主意识的中心或背景(心理学里表象与现实理论,总之是一种 ... )」通过这种观察方式,情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认知,帮我们进一步理解认知和情感如何使人养成习惯。

情感作为前景

我们很清楚什么时候是情感占据了主动权,人们会表现的情绪化,因为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其他人也会很清楚我们的情绪因为几乎一切都写在了脸上。高兴时,人们感到愉悦。伤心时,人们会哭泣或退缩。愤怒时,我们看到其隐藏的侵略性。人们的态度和所作出的决策,会极其显而易见的受到情绪的影响。

情感作为背景

当情感构成背景,人们只是被动的承受情绪时我们经常无法察觉,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完全指向他处。此时他人更是难以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变化,因为看不到任何明显的表现。当情绪只在后台运作,人们不会变得情绪化,但处于被动情感状态下时,人们的态度和做出的选择,可能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通过一种比较特别的、不为人知的途径。 这里我参考一种被称为「主观臆断」的观念,当人们认为、感觉、渴望某件事情是真实的的时候,即使事件本身并不是真实的,看起来也是如此的真实。 这一现象可以很好的证明,信以为真的心理变化的的确确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进行着。当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于认知系统时,我们便经常会错误的「主观臆断」。情感可以像认知一样的运作,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行为。因为情感多半来自遗传,不遵循逻辑与常理,所以因情感而生出的想法亦然显得很不可靠。愤怒便是诸多情感中更具代表的一个,任何人都容易在漫长争论中表现出愤怒情绪。在「主观臆断」理论下,人们的愤怒情绪会在他们的观点被稍微忽略的短时间内就有所表现,而且不需要被人明确的指出错误所在。通常人们并不会真的相信他们所想的事情可以被神奇的变成现实,如果你告诉人闭上眼睛再一次睁开的时候就可以梦想成真,多数人会认为你在开玩笑而微笑着说不。但是喜剧演员斯蒂芬·科尔波特有很多鲜活的证明,可以证实很多人的行为还是会受到「主观臆断」影响的,换言之,他们愿望的都是会「成真」的。大概有两种途径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主观臆断」的影响。 之一,他们的会忽略一切负面信息,不论这些信息多么的真实,他们的观点都不会为之所动;第二,当这些由忽略的信息构成的观点无法说服别人时,他们会很快陷入愤怒情绪中。 比如相信神创论的人们质疑进化论仅仅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哪怕有那么多证据摆在面前。比如有人不相信地球正在变暖,或人类与之毫无关系,哪怕所有的科学数据都指明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在不停加速增长。比如会有人相信关于美国的总统欧巴马是一个 ... ,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传言。比如有人认为疫苗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拿证据去和这些人理论很难将其说服,反而会招来愤怒,因为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臆断出来的想法扎根于他们的情感之中,不能与其理论。

「主观臆断」在心理学上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人们舒适的生活在充满伪善和负面信息的社会里,因为它会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使之满足我们的感觉、愿望、需求。从此不再需要挣扎着去压抑那些发自内心的不满。换言之,「主观臆断」可以让我们更为轻松的生活下去。

个人反应

「主观臆断」可以根据人们的反应,证明一些不言而喻的结论。比如,美国人都相信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也暗示著,人们获得的所有成就都与他们做出的选择有关。在坚信着这一道理的前提下,人们相信那些贫困家庭的人们之所以贫困,都是因为他们自己作出了错误决定,或者是因为他们的自身人格存在缺陷。因此,人们多了一个不去帮助穷人的借口。再进一步说,人们更愿意去相信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都是他们咎由自取。种族歧视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不容置疑因人们情绪的作用强度不同会有所区别,也与人们的认知系统有关。这些差异可能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也可能与人们大脑的结构差异有关。个体差异是人们性格的一部分,所以在人们成年以后会很难再改变。个体差异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包括择偶、是否给孩子注射疫苗、是否选择家庭教育取代学校、为哪个政客投上一票。

结论

「否认」和「失调消减」是人们是否可以舒适的生活在充满伪善和负面信息的社会里的更好解释。「否认」暗示着人们内心为忽略特定事件持久而痛苦的挣扎。尽管如此,邓肯和巴雷特提出的「主观臆断」情绪,替代了认知,提供了一个更合情合理的方式使人们可以舒适的生活在充满伪善和负面信息的环境下。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所想、感觉、需求,把我们所想看到的现实,变成了现实。这些我们自己组合出来的现实帮助我们化解伪善,忽略负面信息,让生活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当然处于这种立场的人其实很容易辨别,因为他们那无理的固执,和一触即发的怒火。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